由“三变”到多变的六盘水之治(一)——经济发展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贵州而言,治理贫困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当务之急。
娘娘山,六盘水,2014。
“三变”模式在几位农民企业家回归乡里,突破土地使用瓶颈的探索中萌芽。
2019,六盘水,城市广场。
“三变”改革融入城市发展血脉,城镇产业连体、股权连心,乡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六盘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聚焦脱贫攻坚、产业革命、城乡融合、基层治理,把“三变”改革打造成为增收致富的“黄金腰带”、现代农业的制度基础、城市资源的下乡通道、乡村善治的有效激励,创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在六盘水各县市的采访中,本网记者从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治理、文化繁荣、民生监督、城乡福祉等多维度入手,带你全方位了解由“三变”到多变的六盘水之治,敬请网友关注!
星星之火是怎么燎原的?
喔喔鸡鸣,遍传阡陌交通的山野坝区。
笑语盈盈,笑脸在六盘水人民的脸上次第绽放。
“砰砰,砰砰……”六枝特区三线建设博物馆,模拟钟摆实验的五色小球碰撞,将思绪拉回到六盘水这座资源型城市诞生之初。
甘于奉献,无畏艰难,不懈努力!“三线”建设的精神代代相传。
沧海桑田,岁月如歌。
猛然间,火车鸣笛声穿越时空,因“三线”建设兴起的资源型城市已从“煤都”蝶变为世界“凉都”,实现了城市的转型升级。
不断进取,敢于创新,勇于超越!从“三线”建设城市到新兴发展的绿色城市,从产业结构调整到制度基础建设,从摆脱贫困到决战脱贫……由“三变”到多变,星星之火如何燎原?六盘水城乡建设的一张张亮丽成绩单,既是“中国之治”的丰硕成果,也是“中国之制”的生动注解。
一批产业 撑起“煤都”蝶变之路
满地焦黑的矿区,这是曾经的六盘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娘娘山园区核心区全貌
现在提起六盘水,梅花山滑雪、妥乐赏银杏、乌蒙大草原上的蒙古包……多姿多彩的业态都向来人展示着六盘水的一城千面,这些都是“三变”模式实施取得的丰硕成果。
六盘水是资源型城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矿区生活富裕但资源有限,农村广袤但苦于没有产业支撑。
破局关键,六盘水扭住了基层治理的“牛鼻子”——党建引领,“三变”模式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从顶层设计上完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市民变股民的制度建设,率先启动资源确权、技术物化、畅通资金下乡渠道,打开了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广场夜景
产业是“三变”改革的根基,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发展产业,世界古银杏之乡——盘州市妥乐村就是其中的成功尝试。
妥乐村级合作社将村集体和农户所有的1451棵古银杏树通过股份量化作价入股旅游公司,形成“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联合体,合作开发旅游资源。农民既能从公司门票收入中获利,又能通过出售银杏果实增加收益,把银杏树变成了“摇钱树”,妥乐论坛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届,成为六盘水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盘县岩博村,资金技术“物化”入股壮大合作社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全村1012户村民通过资金、土地、技术、技艺等生产要素折价入股,成为村办企业和合作社的股东,2017年全村实现分红900万元。
纵观六盘水各地兴起的各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这个火车头带动与群众参与,联村党委应运而生,以“股权”为纽带,将农户分散的资产、资金、资源有效组织起来,通过“三变”的形式开展股份合作,推行“村支两委+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联村党委+合作总社”等运作模式,采取“保底分红+收益分红”的方式,实现农户与农业经营主体“产业联体、股份连心”的利益联结。
此外,紧盯规模化发展,把49个500亩坝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抓手,大力发展猕猴桃、刺梨、茶叶、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436.99万亩,打造了全省最大的猕猴桃基地、最大软籽石榴基地、最大刺梨基地、最大车厘子基地,建有千亩以上集中连片产业基地282个,省级农业园32个。
现今,六盘水已培育形成弥你红猕猴桃、刺梨、百香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的同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改善地方生态。据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通过激活沉睡资源、利用闲置资产、整合各类资金、巧用生态环境、提供多元服务、开展异地置业等渠道,目前,六盘水市868个村都建立了村级合作社,实现经济积累4.9亿元。
产业自治 “捋出”一套治理体系
如今,六枝特区纳骂村2500亩刺梨种植基地,既是村民增收的源泉,更是村民自治体系的核心所在。
实施“三变”过程中,各地探索以经济手段撬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努力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猕猴桃园
那骂村2013年启动“三变”,8个村民组带头人通过创立微企业的模式争取到了40万元启动资金,在村里集中发展刺梨产业,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种植、统一管理,三年挂果后交还给农户管理。
产生效益后,合作社以保护价3元/每公斤回收,合作社占股10%,其中3%作为村级经济积累,7%作为各组微企分红,其余的90%全部归农户。
此外,2017年,村级合作社与民生公司合股创建的贵州瀑源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社分红部分的50%用于村集体统筹链接贫困户或用于公益事业。
经过6年的发展,刺梨基地一半挂果,每年可为当地群众带来45万元的收入,村集体经济积累已超过10万元,以二次分配为核心的治理体系逐步显现,村集体每年将分红所得资金用于村公益事业发展,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就是最好的例证。
“村里的环境卫生聘请贫困户以每天70元的工资轮流负责,一年下来贫困户能靠自己的双手增收脱贫,另一方面村寨的卫生情况也大大改善。”村主任李顺良说。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六盘水各地探索基层组织设置新方式,按照工作联抓、设施联建、产业联动、矛盾联调、利益联享、环境联治“六联”工作法,组建联村党委99个,覆盖55个乡镇、383个村,并推行在合作社上建立党组织,强化入股群众的组织动员力,力往一处使。
与此同时,探索将村规民约纳入合作社章程,把村民是否遵纪守法、遵守村规民约作为获得股份多少、是否优先入股以及集体股和公益股二次分配的重要依据,规范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统一的管理规范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界定上得到了深刻体现。
钟山区以“户籍在村”作为“总开关”,以“是否以本集体经济组织生产资料为基本生活保障”为主要标准,坚持“法定+讨论、宜宽不宜严、合乎情理”的原则,确立了“七保留”“七丧失”“八步四榜”等操作方法,扎实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工作,避免了纠纷产生,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基层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通过“三变”改革实现集体经营性资产管理规范、保值增值,全市村集体经济积累达4.9亿元,最高990万元最低5万元,全面消除了“空壳村”。
移民增收 此心安处是吾乡
今年初,搬到移民小区的王大姐从此过起了“上班族”的生活。
在六盘水市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加工厂包装岗上工作,王大姐基本没有闲暇,尽管忙碌,王大姐却很开心。
海坪千户彝寨易地扶贫安置点
“一直担心搬下来一家人吃穿都成问题,现在每天都有活儿干,一个月工资4000块左右,两个人上班养活一家人不成问题,还好我们搬下来了。”王大姐说。
作为六盘水唯一一家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六盘水市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在六枝、盘县、水城范围内规划建设高标准猕猴桃示范基地6万亩,整合全市18家猕猴桃产业主体,成立了产加销一体的猕猴桃产业发展股份公司,建成万吨冷链物流中心、万吨猕猴桃精深加工项目及高山红茶示范基地、铁皮石斛茶示范基地、生物有机肥等。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产品辐射全国5个区域,覆盖18个省市,线上与京东、天猫、拼多多、中国邮政、顺丰优选、建行的善融商务等电商平台建立深度合作,线下以自建直营店、发展代理商和经销商为主。
截至目前,实现线上线下订单8000余吨。2014年-2019年共计支付入股老百姓保底分红和劳务分红11947.93万元。
强大的主体成为了周边市民务工增收的新渠道。据公司生产部负责人介绍,目前在公司加工厂务工的当地市民有将近100人,每个月的人工工资支出就有十多万元。
实施“三变”过程中,六盘水市着重培育龙头企业,234个龙头企业、898个合作社参与“三变”,通过股份纽带,把千家万户的贫困群众与千山万水的产业基地、千变万化的社会市场紧密对接起来。
围绕前期培育的市场主体布局,六盘水在实施库区移民、生态移民搬迁过程中,以后期扶持资金变股金为纽带,采取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方式,整合部门资金,吸纳社会资金,探索出“合作社带动型、创业示范型、公司带动型”等“三变”改革模式。
2017年,六盘水市生态移民局争取到3000万元后期扶持“三变”改革资金,委托市农业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六枝特区猕猴桃产业,合作期限20年。公司按照第一个10年8%(240万元)、随后5年9%(270万元)、最后5年10%(300万元)支付固定收益金,市生态移民局将收益金足额拨付到各县区兑现给移民。
2018年,六盘水市生态移民局将固定收益金240万元的30%平均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移民,仅此一项,全市787人贫困移民2018年人均增收907元。2019年10月已将今年前三季度的180万元收益金分配给各县(市、特区),巩固移民收入,保障水库移民。
诗云,此心安处是吾乡。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产业项目实施“三变”改革,改变了以往移民主要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方式,一次性的资金投入变为村集体或农户长期稳定的财产收入,形成移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移民有了稳定收入,正是搬进了心安处。
多元发展 城乡齐奔小康路
六盘水市贫富差异巨大,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重点难点在贫困人口。参与“三变”改革成为了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突破口。
“实施‘三变’的核心就是要让每一个市民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六盘水市委办调研员王奇兵说。
水城县龙场万亩茶园区
在广袤农村,六盘水着力探索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股份农民”,丰富完善“三变+特色产业”等发展模式和土地股、技术(技艺)股等股权形式,构建劳动就业型、生产经营型、股份合作型、集体经济增收型等利益分享机制。
目前,全市有54.92万户农户成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达182.58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数的72%。2018年入股农民户均分红1784元,贫困户户均分红达2394元。
在工商资本市场,建立资本下乡机制,率先建设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运用“三变+”的思维,把推进工商资本下乡作为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的重要手段,鼓励市民下乡通过股份合作发展产业,积极引导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工商资本等入股到农村,让农民有股份、有产业、有就业、有收入。
如今,“三变”改革已深入六盘水市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突破了城乡发展困局,丰富群众增收渠道的同时,为贫困地区注入新的发展元素,让发展能力弱、客观致富条件差的群众搭乘企业发展的顺风车,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增加了“租金+股金+薪金”的收入渠道,改变传统的增收方式加快实现脱贫。
六盘水,实现了由“三变”到利益联结更加规范、扶贫方式更加精准、扶贫路径更加多元的多变发展之路。
乌蒙腹地,凉都山水,星星之火,势已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