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旅游│贵阳大西门“这一截”,竟是鲜为人知的宝藏地带

贵州学习平台2019-12-11
订阅
作者:王婉

三元宫、大西门、市西河,这三个地名密不可分,在贵阳人听来既熟悉又陌生。

从市西河步道看三元宫

曾经,这里是贵阳最热闹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更是建于清代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是老贵阳“九门”当中唯一拥有方形瓮城的城门、是贵阳城内地位仅次于南明河的重要河流。随着时间流逝,经历了拆除、重建、维护,这一带渐渐淹没在高楼大厦当中,却因历史厚重、隐蔽静谧,以全新的姿态走进了一些人的心里,成为了贵阳市中心难得的可以休憩、漫步、观赏、品味的地方。

这一带行人不多,非常休闲

三元宫在哪?有些人很疑惑,其实不难找。站在大西门金锁桥上,往东瞧,贵阳市美术馆旁,河岸左手边三座古色古香、典雅壮观的建筑,那就是三元宫。

从古城墙上看三元宫

从贵阳市群众艺术馆入口侧面下坡走20米,三元宫的门头就出现了,它的“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位于左侧,大部分时候都被停放的车辆挡住了。

被车辆挡住的三元宫石碑

走进去,身后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似乎立刻“隐身”了,眼前只见古朴雕花阁楼和绿意盎然河岸,耳中只听奔流不息的市西河水,偶有参观者和行人匆匆走过,凡尘俗世顿时被抛诸脑后。

明文阁正面

三元宫现在已经无法登楼进入参观,只能在外欣赏,不过依然不能掩饰它的精美。三层楼阁底部,石狮子扶手活灵活现,飞檐上龙形雕塑庄严肃穆,二层小楼的木质栏杆、镂空围栏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船楼的镂空元素很多

三元宫兴衰200年:

三元宫原名三官庙,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796年至1820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贵阳人许义宗等组成乐善堂,将旧庙改建为三元宫,其中“三元”是指所祀的天、地、水。

明文阁的雕花

当时修建的三元宫是一座三层大殿,大殿两侧建有钟鼓楼。先建大殿三层,堂开五楹,下层供三官、地藏;中层供关羽、吕洞宾;第三层供玉皇,两廊则为钟鼓楼,形成三进大院。

民国6年(1917年),又建高约20米的三层八角阁楼,取名“明文阁”,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最高的一座建筑。阁八面八角,高二十多米,每层均有8个翘角,内祀孔子、文昌、魁星。

民国8年(1919年),在阁旁又增修一船楼,塑内真武圣像。至此,历经50余年,建成了有大殿、钟鼓楼、众乐亭、明文阁、船楼等楼阁为主体建筑群。

船楼

20世纪50年代,由于疏通市西河,拓宽河面,大部分三元宫建筑被拆除,仅存明文阁和船楼。

明文阁内最像老物件的石狮子扶手

1990年,贵阳市政府拨款将明文阁内的两家住户搬出,并修复了明文阁。

1996年,三元宫主体建筑被作为危房拆除,拆除时发现墙内嵌入一块“道光二十四年重修三元宫”碑刻,但在修建贵阳市美术馆和贵阳市群众艺术馆大楼的施工中,此碑刻被毁。

明文阁的瓦片比较新

现在我们看到的三官殿,其实是2009年复建的。中间的“船楼”,建于民国8年(1919年),曾塑真武圣像于内。1995年船楼毁于火灾,2000年5月按原样复建。

大西门与三元宫的情缘:

大西门又称振武门、圣泉门,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九门”当中唯一拥有方形瓮城的城门,其他城门的瓮城都是月牙形,因此也称“月城”。有趣的是,大西门与它旁边的三元宫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情缘。

1926年至1929年周西成主政贵州时期,拆掉了破败的北门,却因觉得与自己的名字谐音,没有拆掉贵阳的大西门瓮城。

但到了抗战期间,为了便于防空疏散,大西门瓮城还是没能保留下来。大西门瓮城的最后一部分残迹,最终拆毁于1997年修建中兴大厦时,只留下地名沿用至今。

所幸大西门附近还有一段老城墙长期掩藏在居民区内,才得以幸存至今。

大西门城门就在三元宫旁

这段大西门城墙的残段只有十多米长,上半截是用大块石料按原样修复的垛口,下半截却是真的文物。

如果感觉古城墙和古建筑过于沉重,那不如沿着市西河滨步道走一走,从金锁桥到都司路的一截可以说是市西河最静谧、整洁的部分。

市西河的围栏也是古色古香

由于有围墙,所以这截步道与旁边的小区、道路是隔开的,行人不多,树木却非常繁茂,不论任何季节,都不缺绿色生机。

生机盎然的河滨步道

所以,想要独处或需要安静的时候,来这里走走吧,倾听一下三元宫的历史,抚摸抚摸老城门的残垣,跟着河流的脚步一起奔跑,说不定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来源:众望客户端
作者单位:多彩贵州网
责任编辑:王莹思 吴迪
贵州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