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工匠”刘晶涛:让工艺品厂起死回生的“女汉子”

辽宁学习平台2019-10-29
订阅
作者:姜慕馨

“我性格有点像女汉子。”10月16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丹东凤城市边门镇的丹东市晶涛景泰蓝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见到技术总工程师刘晶涛,一见面,她便这样介绍自己。

她说话语速很快,但换上旗袍,坐到创作台前,这位“女汉子”却像换了个人,举手投足温婉端庄。当谈起景泰蓝,她的气质又是一变,神情中多了几分率真,似乎一笔一划、每一道工序都能讲出故事。

26岁当厂长,接手濒临倒闭的工艺品厂

“丹东工匠”刘晶涛

刘晶涛自小酷爱美术,1984年拜师在鲁迅美术学院泰斗级大师许荣初教授门下,学习油画、素描、工笔等技艺。学成后一边在凤城市杨木乡敖家小学任美术教师,一边跟随祖父、父亲学习景泰蓝制作。

1993年,当时年仅26岁的刘晶涛临危受命,担任负债累累、濒临破产倒闭的凤城市凤凰工艺品厂厂长,而“女汉子”的一面在她创业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时厂里只有7名工人,已经一年没开工资,还有40万元债务。那时候厂子工艺落后、产品粗陋、找不到市场,想要生存下去困难重重。

刘晶涛说服父母拿出全部积蓄,又借遍亲朋好友,凑齐启动资金。利用节假日,自费到鲁美深造,用新学到的技术大刀阔斧创新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渐渐地销路有了,厂子一点点好起来。

自打当上厂长,她几乎没休过节假日,一直兢兢业业忙管理、搞创新、跑市场,倾尽心血让一个眼看倒闭的企业焕发出生机,如今成为一家集景泰蓝工艺品画技术开发、创作设计、生产制作、文化传播、非遗传承保护、人员培训、销售经营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企业,年设计生产能力达5000余平方米,是丹东地区美术工艺品制作龙头骨干企业之一。

痴爱景泰蓝,一道磨砂工序潜心研究10年

刘晶涛在创作中。

在办公室,刘晶涛向记者展示了点蓝、掐丝等技艺。只见毛笔在她手中像有生命一般,时而重重一勾,时而如羽毛扫过,片刻之后一朵绚丽的牡丹便跃然纸上。

刘晶涛不喜欢被称作大师,她说:“我就是传承者,痴爱景泰蓝。其实我更倾向于表现主义,喜欢有力量、能够展现生命力的事物,我本身也是生命力极强的那种人。”

她是个闲不住的人,多年如一日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业余时间,爱四处采风,寻找创作灵感,同时钻研传统技艺,将中西方艺术相结合,探寻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传统的景泰蓝珀晶画需经过设计、制图、绘图、制版、烘干、掐丝、点蓝、再烘干、磨砂、装裱、配框等十几道工序。

任何一道工序出现问题,都不可能制作出优秀作品。仅磨砂这道工序,在长达10年时间里,刘晶涛一直探索,失败,再探索……因为不同季节温度不同,原料比例也有差别。如果处理不好,有的画磨砂后一两年就爆裂了。

复杂的工序既考验技艺,也考验着毅力。凭着对景泰蓝的痴迷,不论遇到多少挫折,她始终没想过放弃。

她的作品作为“辽宁省非遗代表作”被辽宁省博物馆、沈阳市锡伯族博物馆、丹东市锡伯族民俗博物馆以及墨西哥博物馆收藏展览。《民族魂》、《清明上河图》等数十件作品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大奖。《旭日东升》景泰蓝珀晶画被摆放在辽宁省政府会客大厅。如今,她的企业出品的景泰蓝珀晶画作为“辽宁特色礼物”,被选为对外交往中的礼品赠送到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已成为辽宁对外交流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

刘晶涛表示,她想将景泰蓝这个传统工艺发扬光大!为实现这个目标,她培养出新一代景泰蓝文化继承人100余人。2015年,两名当地景泰蓝爱好者在墨西哥博物馆向她现场拜师,而她也收下了这两名弟子,开创丹东市“非遗文化”国外收徒先例。

当采访接近尾声,刘晶涛即将赶赴机场,飞往四川。这些年,为了景泰蓝工艺的发展和传承,她一直奔波在路上。

人物小档案            

刘晶涛,今年52岁,丹东市晶涛景泰蓝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技术总工程师,高级技师。2009年9月,被评为“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2011年2月,被评为“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14年1月,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多媒体数据库”。2016年7月,被评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城市景泰蓝珀晶画代表性传承人”。

近日,刘晶涛被丹东市政府授予首批“丹东工匠”荣誉称号。(记者  姜慕馨)

来源:丹东日报
作者单位:丹东日报社
责任编辑:谢甜甜 郭星 金文政
辽宁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