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勘探在考古界崭露头角

河南学习平台2020-01-04
订阅
作者:常书香

洛阳勘探活跃在考古工地 常书香 摄

“这次在苏尔汉河流域考古调查勘探,咱洛阳的勘探技术抢了风头,让外国专家大开眼界、连连称赞!”2019年12月30日,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塔西花园小区的农家小院寒意渐浓,几天前从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勘探归来的洛阳小伙白明伟见到记者,仍难掩激动。

从神秘的洛阳铲到精准的考古“黑科技”,从配合洛阳基建项目,到国内考古圈发来“英雄帖”,从参与蒙古国考古再到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中亚丝绸之路国家考古项目“大显身手”……多年来,洛阳考古人员凭借精湛的考古勘探技术,让“洛阳勘探”在考古界崭露头角。

洛阳考古队受到外国专家赞许

25岁的白明伟阳光帅气,三年前从河南科技大学毕业后,曾当过一年交警。与日复一日路口执勤相比,考古勘探这份工作让他觉得更有意思。

“我大学学的是建筑测绘,正好和考古测绘有相通之处。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考古发掘工地,我主要跟着师傅们学勘探,拿着RTK考古测绘,帮忙整理勘探报告。”白明伟笑着说。

该乌兹别克斯坦考古项目的洛阳方面副领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刘斌博士介绍,为寻找和确认古代大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2018年5月至7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历史民族考古学研究所考古部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了寻找大月氏遗存的考古调查工作。2019年10月至12月,刘斌及5名勘探技术工人再次来到苏尔汉河流域,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白明伟也有幸成为勘探队最年轻的技工。

“苏尔汉河流域土质松软,而且是白土,不像咱们洛阳土层分明,一铲子下去,带上来的土白得晃眼,很难分辨,这就更考验经验和技术。”白明伟说,在考古中,大名鼎鼎的洛阳铲用实力“尽显锋芒”。

为寻找墓葬,外国考古队员往往使用“开槽”的方法进行大面积发掘,将遗址挖得千疮百孔。当第一次看到洛阳考古队员用洛阳铲来缩小勘探范围时,他们纷纷摇头怀疑,但通过发掘确认墓葬后,他们无一不惊叹于洛阳铲的神奇和洛阳考古人员技术的精湛,对洛阳考古勘探技术大为赞赏,争先恐后尝试使用洛阳铲。

“有位俄罗斯考古学家叫任维娜格拉德多娃,74岁,她趴在地上,细细观察洛阳铲带出来的土,听我们讲解,惊奇地睁大了眼睛。”白明伟说。

通过勘探,共发现墓葬34座,墓葬形制有竖穴墓道偏室墓、竖穴土坑墓等。

一家三代人与考古勘探的不解之缘

洛阳考古技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崛起于洛水之滨。在塔西花园,从事考古勘探的村民至少有500人,一家三代人干这个的也比比皆是。84岁的马光善、61岁的马成信、31岁的马伊林,祖孙三代,就是典型代表。

在马伊林的爷爷马光善的时代,洛阳铲已成为田野考古利器。1954年、1955年,洛阳基本建设工地曾经出现过2500人的钻探大军,勘探总面积达400万平方米,马光善就是其中之一。他参加了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铜加工厂等考古钻探。

父辈马成信在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前身)进行考古勘探10年,参加了三门峡虢国墓地、郑州商城、上蔡古城等重大考古项目的勘探调查;1984年回到洛阳后,马成信又参加了洛阳东周王城、隋唐东都城、汉魏洛阳故城等重大项目的考古勘探。

“汉魏洛阳故城阊阖门的勘探,我在那里一待就是10个月。”说起老本行,马成信神采飞扬。25年的考古勘探经验积累,也让他变成了一本考古“活字典”。

然而,伴随着时代发展,马成信越来越感到需要更多的科技支持。他把目光聚焦在儿子马伊林身上,劝说在郑州工作的儿子回来与他一起进行考古勘探。

“老一辈用皮尺测量误差较大,现在用GPS定位,可以把误差控制到1至2厘米。”毕业于河南大学动漫设计专业的马伊林说,2019年他专门结合自己的动画技术对邙山陵墓群的一个大冢进行了三维建模复原。

眼下,这一家三代人组成的勘探公司一共有30多名技术工人。他们以此为职业,不仅为洛阳市众多重大考古项目当好“眼睛”和“侦察兵”,还用精湛的勘探技术、先进的勘探设备在全国叫响了“洛阳勘探”的牌子。

千余考古人不断擦亮洛阳勘探金字招牌

基本建设,勘探先行。洛阳市文物钻探管理办公室主任吕劲松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洛阳目前考古勘探队伍约有1500人,隶属市文物钻探管理办公室管理的勘探公司已有13家,在中国考古界堪称“兵强马壮”。

“这些技术力量主要集中在瀍河回族区的塔东社区、塔西社区、史家湾社区、马坡社区、小李村社区等。”吕劲松介绍,他们在服务好洛阳城市建设、文物保护基础上,把洛阳铲和洛阳勘探技术传播到各省市并走出国门。国内考古工地无不活跃着洛阳勘探的身影,北到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南到广东,西到甘肃、新疆,东到江苏、浙江,为金上京、辽上京、隋唐扬州城、北庭故城等大遗址考古发掘、保护规划编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基础资料支撑,为北京、南京、广州、宁波城市基本建设提供科学翔实的地下文物埋藏情况。

但从目前年龄层次上看,这支队伍中,技工年龄在50岁到70岁的占80%,30岁到40岁的占15%,30岁以下更少,出现了青黄不接现象。

下一步,洛阳市文物钻探管理办公室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业务人员和从探技术工人的业务技能培训力度,选拔引进培养年轻技术力量,推广新技术、新设备,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行大遗址保护理念下的考古勘探工作,传承、发展、宣传好洛阳勘探,把洛阳勘探叫得更响,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洛阳日报记者 常书香)

(原载于2020年1月3日《洛阳日报》9版)

来源:洛阳日报
作者单位:洛阳日报社
责任编辑:邓德洪 曹琳
河南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