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的人,在江苏镇江的京畿路上走走看看,沿街比肩而立的晚清至民国骑楼建筑,都会有一种感慨:这里确实有着深厚的沉淀。这些渐渐褪色的老房子,见证了镇江近代许多历史事件。这里的每一道砖缝,都嵌藏着一段段尘封的记忆。
京畿路中段老邮政局的外墙,标准的罗马门柱显得西式风格浓郁,步入这座镇江最早的西式建筑邮局,仿佛步入风云变幻的近代镇江邮政史。
住在京畿路上的一位杨先生,曾在朋友家中的一堆废纸中,无意发现了一本硬皮旧书,翻开书本,纸张泛黄,内页大多为老式英文打字机打印,夹有为数不多的中文“邮务局公事简”及民国三年(1914)《新闻报》等剪报。这本硬皮旧书中全部用英文记录,经过翻译,发现书中内容全是近百年前镇江大清邮政局有关历史事件、公函和用户投诉、处理情况。那么,为何晚清至民国,镇江邮政局的文档史料全用英文来书写呢?
我们翻开尘封的史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当年的历史:
咸丰八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镇江被辟为商埠。
1866年,镇江海关与北京、上海等3处海关先后设邮务办事处,兼办邮递。光绪二年(1876)设立由天津至牛庄、烟台、镇江3路寄信专差,这是我国国家邮政之萌芽。两年之后,各沿海口岸海关,均设立邮务办事处。
到1896年,光绪皇帝批准正式开办“大清邮政”,仍在海关税务司内地外营业。华希伯被任命镇江邮局局长,设在镇江江边的大清邮局,是全国最早的24个总局之一。
此时,地方上的邮务长都是外国人担任,洋人享有极其优厚的待遇。我们从时任镇江邮界总局法籍局长雷乐石(1902—1904年)署名签发的一份文件中可见一斑:
“为表彰华希伯(Washlrook)先生在本邮区的杰出服务,总监特意批准他4个月的休假,薪金照领。此期间华希伯的宿舍在休假期间保留,供他和他的家庭使用。”
而中国员工的待遇,不仅没什么休假,最高工资40多元,邮局不供给邮政员工宿舍。直到1924年以前,镇江邮政局局长均由外国人担任,邮政史料也使用英文记载。
因为租界不准马车通行,而且晚间租界栅栏上锁,接运火车邮件诸多不便。为此,邮政局在京畿路择地兴建局屋,1921年落成。京畿路的新局是仿西方门楼式公用建筑,临街迎面有高层台座,用花岗岩石叠砌,在前面南北低处置门,有阶梯进入券廊式门楼内平台,再进入二层楼内邮政办公大厅。楼房为红砖叠砌墙面,底层为地下室。迎街及南北墙面皆装置高直长方形带铁栅栏的玻璃窗,正面门楼及檐口砌有山花装饰,屋面为瓦楞铁皮顶。
从这些建筑风格来看,设计师曾受过正规的西方建筑教育。
1924年,镇江一等邮局从江边大马路迁到京畿路自建邮局办公,由副邮务长张荣昌接任首任华人局长,结束了镇江外国人担任邮政高级官员的历史。
1878年7月下旬发行的清代大龙邮票
海关兼办与试办邮政时期的镇江邮局原址(江边)
建筑风格来看,设计师曾受过正规的西方建筑教育
最初的邮运工人就是用小板车运送邮件的
抗战初期,镇江邮局撤退到苏北兴化期间,因江苏邮政管理局撤往上海,曾委托镇江邮局,就近指挥苏北内地各局邮务。残酷的战争,让京畿路邮政局见证了两段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不多久,攻占镇江的日军永津部队闯进京畿路邮局,砸开了地下室仓库。仓库内存有大量邮局来不及运走的邮袋和邮筐。日本兵丝毫不顾国际公约,竟然强行在封装完好、铅标原封未动的情况下,用刺刀割开邮袋、劈开邮筐,将里面的邮件、包裹、邮票、印纸等全部倒撒满地,随意取走有价值的票证、包裹。这些抢走的票证在后来统计,约值当时428万元法币,可折合黄金一吨半。此外,日本兵还肆意污损、毁坏邮件,导致中华邮政自1938年起,一直查询这批邮件的下落,数年无法找寻的,均由中华邮政总局指令各收寄局,向寄件人按章赔偿。
1940年,镇江邮局被定为一等甲级邮局,一直延续到镇江解放。建国后,镇江邮政局和镇江电信局合并,成立镇江邮电局,京畿路邮政所改为京畿路支局。镇江市中心东迁后,这座建筑一度为邮电员工宿舍。在西津渡—民国文化旅游项目中,老邮政局保持了外部风貌不变,内部建成了镇江消防博物馆,这将是江苏省内第一家消防专业的博物馆。
因为这座老邮局,它旁边的巷子都被称为“邮局巷”。如今的邮局巷,已经是一些文创项目所在地。
步入京畿路,从这座老邮政局建筑溯往观今,它经历了大清邮政、中华邮政、国共通邮、人民邮政,作为镇江人,我想,我们每一个都是幸福的,因为这座城市,可以安放我们如此多的遐想与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