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老年教育热”悄然兴起

河南学习平台2019-12-22
订阅
作者:康冀楠

核心提示

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如何让广大老年人在衣食无忧的同时,享有更加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早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扩大老年教育供给、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作出部署。

河南省开封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并始终坚持用心做好老年教育工作。在开封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建设上,开封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特事特办,投资9000万元,高标准落实建设任务。

“壮心未与年俱老”。如今,“老年教育热”在开封悄然兴起。

新开封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干部大学揭牌 刘睿恒 摄

精神养老需求旺 老有所学成风尚

2019年12月16日7:30刚过,王玉芬就骑自行车从开封五一路的家中出发了,她的目的地是位于西环路与向阳路交叉口的开封市老干部大学。来到这里,王玉芬和其他老人一起,学习声乐和绘画。

这样的学习,王玉芬已经坚持了5年多。“从零开始,现在我都会识五线谱了。”说起这些年的收获,63岁的王玉芬像孩子一样开心。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这是诸多像王玉芬一样的老年人的选择。在开封,“老有所学”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退休后的首选。

2019年5月,李贵生从开封市一家事业单位退休后,比他早退休的朋友告诉他,退了休千万不能闲着,建议他赶紧到开封市老干部大学报名上学。“同龄人、同兴趣、同时间,老干部大学远远超越了跳舞唱歌的单纯教学,更是老人的精神寄托。”跟着朋友“旁听”了几节课之后,李贵生心动了。

12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开封市老干部大学,刚刚走上四楼,就听到从一间教室传出来婉转悠扬的歌曲声,推门进去,只见近百名银发老人正和着悦耳的琴声,齐声唱着经典老歌。再来到隔壁一间教室,丝丝的墨香扑面而来,十多位老人正认真聆听书法教师讲授书法的技巧。

开封市老干部大学学员学习场景 康冀楠 摄

作为开封老年教育最早、最大的平台,开封市老干部大学已经走过32年的办学历程。“开封市老干部大学创办于1987年在2018年迁入新校址,教室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教学环境、教学面积得到改善,可同时容纳1000余人上课。”开封市老干部大学教学部主任黄亮告诉记者,开封市老干部大学的服务对象从离退休老干部扩展到开封市各行各业的老龄群体。

“老干部大学让我踏入了书法这道门,退休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了。”说这话的是70岁的王俊臣,他在开封市老干部大学已有10年学龄。退休前,王俊臣一直喜欢书法,但由于时间所限,加上缺乏专业指导,他对于书法仅仅停留在“喜欢”这个阶段。退休后,王俊臣雷打不动去开封市老干部大学上书法课,接受专业书法教师的指导。经过刻苦学习,王俊臣终于成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在国内书法比赛中荣获多项大奖。

和王俊臣一样,70多岁的徐秀梅也在开封市老干部大学学到了专业的技能。在安徽省举办的全国老年大学“太白杯”书画大赛中,徐秀梅的国画作品获得唯一的最高奖——金奖。由于专业技能优秀、德艺双馨,徐秀梅被开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选为副会长。

“一到报名季,我们这里的学习名额非常抢手。有很多老同志都是上十几年不愿意毕业的。”说起开封市老干部大学的一些老学员,黄亮印象深刻。多年来,开封市老干部大学已形成了以书画教学为重点的“特色建校、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的教学方针,到目前为止,学校先后开设了书法、国画、油画、素描、硬笔书法、篆刻、二胡、葫芦丝、小提琴、声乐、英语、保健刮痧、摄影、舞蹈等10个类别16个专业课程。教学班级达到90个,书画班70余个,占整个教学班级的77%。整个在校学员3000余人次,累计毕业学员将近2万名。

在开封,老年群体日益庞大。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老年人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充裕、身体健康,他们更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在开封市老干部大学,很多老同志一旦入了学就不愿再离开。开封市老干部大学报名如此火爆,一方面说明办学质量好,广受老年人欢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开封的老年人在文化娱乐、教育培训方面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且趋向多样化。

书法作品 康冀楠 摄

情暖夕阳 老年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

在迈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增长较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形势和任务更加紧迫。

国务院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明确了老年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要以扩大老年教育供给为重点,以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为关键,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为目的,整合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党委、政府的角色要求,就是首先做好老年教育的规划指导、组织保障。

心系桑榆晚,情暖夕阳红。开封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并始终坚持用心做好老年教育工作。在开封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建设上,开封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特事特办,投资9000万元,高标准落实建设任务,全力打造集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老干部之家。

“原来的开封市老干部大学,办学条件较为简陋。”黄亮介绍说,新投入使用的开封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且位于新老城区交界处,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毗邻开封市著名景区和医院。开封市老干部大学大楼功能齐全,内设多媒体、电教室、会议室、声乐室等,一次性可供1500人至2000人开展学习、娱乐和健身等活动,为开封市老年人提供了集学习、休闲、健身、娱乐以及交流沟通于一体的良好环境。

开封市高度重视老年教育事业,深入推进文化惠民,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文化成风化人,大大提升了老年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市有关部门扎实开展各种主题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政府购买演出、河南省舞台艺术送农民、中原文化大舞台、“欢乐周末”广场文化活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城市社区电影放映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有效满足了不同群体特别是老年群体的文化需求,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翩翩起舞 刘睿恒 摄

2019年12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开封市苹果园东路的顺河回族区“众意园”社团活动中心。在活动中心三楼的一间活动室里,伴随着悠扬的歌声,十几位社区群众正在镜子前翩翩起舞。“我今年58岁了,每周都要和舞蹈队一起排练舞蹈,真心感谢党组织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活动地点。”正在练习舞蹈的李梅高兴地说。在这里,民情驿站、党建书屋、天空农场、心理辅导室、舞蹈室、茶艺室……为该区社团活动给予场所、设备、专业教师等方面的支持,为辖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红色教育、生活技能培训、心理健康辅导等多种服务。

在顺河回族区开化社区的“邻里春风”党群服务中心,社区舞蹈队正在舞蹈室排练舞蹈,社区的银发老人正在书法室里挥毫泼墨。55岁的舞蹈队队员高云高兴地说:“以前没有这个服务中心,大家排练舞蹈都没地方去,遇到下雨下雪天就发愁,现在有了这个舞蹈室,大家什么时候都能排练,很方便!”化建社区党支部书记路红燕说,该服务中心建成后,最高兴的就是社区3000多名老年人,他们休闲娱乐有了活动场所和场地,老年生活更丰富多彩。

在龙亭区孙李唐社区,居民陈大爷一边跟随着手机播放的豫剧哼唱,一边高兴地说:“我的晚年生活,以前就是在家看看电视,生活很单调。但现在不一样了,俺每天都到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下棋、唱戏、排练文艺节目,大伙儿凑在一块儿乐呵乐呵。”社区还借助共建单位开封大学、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师资力量,邀请资深教师到社区举办知识讲座。

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方式,也是老年人保持健康的理想途径。为此,开封先后建设了汴京公园老年人健身中心和城墙体育公园。目前,开封晨练点、晚练点有1000多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近200万。同时,开封积极广泛地开展老年人健步走、乒乓球、象棋、太极拳、广场舞、空竹等活动,连续多年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学习太极功夫 刘睿恒 摄

老年教育 打通人生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发展老年教育”已写进我国“十三五”规划,在党和政府的五年规划中阐述和部署老年教育,这是第一次,足以说明老年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足以说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采访中,很多老年人告诉记者,老年教育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事,也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事业,而是一个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快速到来,老年人这一群体越来越庞大,退休后的老年人如何展开自己的生活,则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而且,近年退休的老年人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孩子们长大了,出国学习、外出就业,使得家庭小型化、空巢化,也让老年人有时间走进老年大学接受老年教育。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健康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提高,一些老年人的活力和生机依然如故,他们对生活的欲望和需求不亚于年轻人。他们大多有知识、有文化、有阅历,视野开阔,兴趣广泛,于是纷纷涌向老年大学,选课学习,希望挖掘自身的潜能,做过去想做而没能做的事情,实现埋在心里的愿望。他们借助于老年教育,希望能够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继续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

“老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老年教育工作,对社会发展而言意义重大。”黄亮介绍说,老年教育是老年人在新的社会化进程中自我完善、超越自我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是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教育活动。在科技高度发达、社会不断科技化的今天,老年人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实现再社会化,进入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的海洋里游刃有余。从这点出发,进入老年大学,接受老年教育,则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开封市老干部大学在教学中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同时引领需求、提升需求,不断扩展延伸、放大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把“学、乐、为、教”有机结合起来。在这里,一届届学员以校为家,勤奋好学、习书作画,学校成为他们追求进步、更新知识、愉悦身心、奉献社会的乐园。在这里,有些老同志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或著书立说,撰写革命回忆录;或潜心撰写杂文、诗歌,讴歌伟大时代,抨击社会不良现象;或进行司法宣传,提供法律咨询;或言传身教,关心下一代成长。

认真听讲 康冀楠 摄

发展基层老年教育 让更多人老有所学

走进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蔡屯社区,该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的舞蹈室内,一群着装统一的中老年人正在编排舞蹈;书画室内,几名老年人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认真临摹书法和绘画;阅览室内,也有一些老年人在读书看报。

虽然开封为发展老年教育事业作出了诸多努力,但是在基础提升、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相关产业联动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开封,一些市民依然没有认识到老年教育的重要作用,家庭对老年教育的支持力度远低于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很多人希望家中老人退休后仅仅帮忙在家照看小孩,认为老年教育可有可无,不太鼓励老人重新走进课堂。

“这几年,我坚持学习国画,而且学费不高。加上买颜料、纸张、装裱的费用,与我的退休金相比也不算多。但子女总说我‘把钱花在了没用的地方’。”说起自己的学习经历,72岁的市民陈永有些委屈。

对此,黄亮认为,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老年人同样有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子女们鼓励老年人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新的生活,有利于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在开封部分社区,针对老年居民开展的教育项目也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活动设置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 “老年人上了岁数本来就不愿意跑太远的路,胳膊腿也不好使了,阴天下雨更不想出门,要是能在家门口就近学习就好了。”采访中,家住滨河路东段的市民罗建生说。

此外,城乡之间老年教育的差距十分明显。在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单一,更难接触到老年教育资源。我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发展农村社区老年教育,以村民喜爱的形式开展适应农村老年人需求的教育活动。

因此,做好老年教育工作,需要丰富街道社区的服务功能。“老年人学了新的知识和技能,也能发挥余热,有利于参与社会及社区的建设,对社会发展稳定有积极意义。”罗建生认为,社区可充分挖掘本地居民中的人才资源,以发展志愿者的方式开展老年教育活动;政府部门应推动社会办学,允许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老年教育,并给予政策支持。

可喜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开封人注意到老年教育的重要性。黄亮告诉记者,近年来,兰考县、通许县老干部局以及工商银行开封分行老干部科等先后到开封市老干部大学参观考察,探讨合作办学的事宜。

相信随着相关部门的更加重视以及市民观念的转变,开封将有更多老年人获得学习的机会,实现老有所学的愿望。(开封日报记者 康冀楠)

(原载于2019年12月19日《开封日报》3版)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单位:开封日报报业集团
责任编辑:刘薇薇 曹琳
河南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