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丨镇江东乡,光阴深处觅老街

江苏学习平台2019-09-02
订阅
作者:刘琛 贾华敏 陈露

刚下完盛夏的一场大雨,天空逐渐放晴。镇江东乡大路镇老街的旧石板路上还略沾着一层带雾的青苔,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质朴的泥土的气息。走到那段颓圮的篱墙,看百年的光影经受住了炮火,像极了老街鲜亮又斑驳的历史,又像在诉说一段缓慢而深情的故事。

大路老街 龚舒林 摄

据《镇志》上记载,大路原是长江南岸的草地芦滩,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航运便利。伴随宋室的南迁,人口不断增多,民间的贸易往来也逐步繁荣,先后曾在沿江开辟了陈家滩、新港、郭家港、张三港等多个码头,清代时最著名的就是“吴(武)家桥市”了。久而久之,大道边缘开始形成个个村落,即取名大路。到了17世纪中叶,客商云集,店铺林立,大路终衍变成为街市,成了乡民的经济活动中心。

大路镇老街(王三号)雕花门楼 陈心泰 摄

窗 汪文翔 摄

现在看到的老街,基本上是新中国成立前的构筑,东起节孝祠,西至万源长鱼汤店,长约一公里。街中南北两巷各有1条,宽约3米,条石路面,东西南北各设穿门1道。

四季平安 李建国 摄

大路长鱼汤、酱油面和蟹黄包 龚舒林 摄

沿街店铺均为砖木结构的平房,保留至今的多数还是那些不愿意搬离的老乡亲们,像长鱼汤、蟹黄包、红烧羊肉这些拥有着古法技艺的美食店铺,从祖辈们起就一代代传承下来。每天晨起前便开始忙碌,因为要给当地人带来热气腾腾的可口早餐。他们说:“换了地方,我的那些老主顾们可不愿意。”

老街上的修车工 汪文翔 摄

老街上还有像铁匠铺、缝纫铺、酱醋店、食品加工作坊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手工业店。若仔细寻得,巷子的深处还能找到在东乡最出名的老虎鞋、小肚兜、芦花香包之类的民俗工艺品。

缝制老虎鞋 龚舒林 摄

端午节香包 龚舒林 摄

都说想要真正了解一个城市,必须得到它的老街上亲自走一走,但想要真正去了解一下老街,那么建筑绝对拥有得天独厚的话语权。

老宅之间 汪文翔 摄

耕读传家 汪文翔 摄

在大路老街,最具代表性的就属清代的苏家大院了。苏宅建于上世纪末,据有关专家和苏氏后人考证,该宅为北宋宰相苏颂后裔的老宅。老宅坐西朝东,院墙范围颇大,两进七开间,另有厢房。东西进深约50多米,南北约40多米,总面积在2000平方米左右。

苏宅的第一进保留完整,第二进原房已不存在,砌起了新房,门楼前遗存有长形条石和白色石基。正门并不起眼,平面三开间水磨砖墙,侧屋呈八字凸起。入内,仪门反面为雕花门罩,四层额枋虽然大部分已损毁,但从残留的砖雕图案中仍可看出当时匠师们的精致工艺。门额宽138厘米,高35厘米,正中央刻“耕读传家”四个隶书大字,可见苏氏家族的优良家风。目前,宅内还住有多户苏姓族人。

苏家大院 龚舒林 摄

大路有句民谚:“有说才有笑,有笑才年少。”尽管老街沉默低调,而东乡人却十足的热情。如果你经过老街的一户熟识,善良好客的人家定要拉着你进门来坐坐,端上一碗香喷喷的炒米茶,配上当季最新鲜的瓜丝饼,或是炒糖果,聊着聊着度过一整个下午。阳光暖暖洒在身上,云朵慢悠悠地在天上飘荡,时不时听见,一阵爽朗的笑声,从老街的这头,穿梭到那头。

作者单位:中共镇江市大路镇委员会
责任编辑:张心怡 高仁泉 唐韵
江苏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