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巢湖十年禁渔休养生息 水清岸绿生态优

安徽学习平台2019-11-08
订阅
作者:叶琳玲 唐萌 赵瑞瑞

2019年11月7日,安徽巢湖西坝口,陈明安坐在自家水产品超市前与街坊拉着家常,一辈子和鱼打交道的他已 “上岸”开始新生活。从2019年11月8日起,巢湖333.33平方千米的渔业生态保护区内,1342户渔民将与陈明安一样从“渔民”变“村民”。再过54天,巢湖非渔业生态保护区内的剩余近百户渔民也将实现同样的身份转换,届时整个巢湖将首次实现全年全湖禁渔。

对巢湖禁渔人们并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初,因捕捞强度加大,巢湖年鱼产量降到历史最低点,1983年巢湖率先在全国五大淡水湖中实施封湖禁渔期制。上半年封湖禁渔,下半年根据每种鱼成熟期的不同,科学确定5个鱼汛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使用规定的渔具,捕捞规定的鱼类。”

30多年的季节性休渔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巢湖的“休养生息”,然而伴随着捕捞强度的加大,2016年以来,巢湖毛鱼、银鱼、虾、大鱼等主要品种的年产量都有不同程度下滑。

按照国家要求,2020年底前,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保护区以外水域要完成渔民退捕,暂定实行10年禁捕,巢湖流域也在其中。2019年1月1日起,巢湖渔业生态市级保护区率先在巢湖流域实行永久全年禁渔。此后,合肥出台《巢湖渔业生态保护区渔民退捕转产实施方案》,明确巢湖渔业生态保护区所有渔民的渔船证书注销要于2019年12月31日前完成。

巢湖渔业生态保护区范围是南至兆河河口,东至散兵镇南湾水域,西至白石天河口,北至柘皋河口与黄麓花塘河口的湖面。“现在渔业生态保护区的渔民们已陆续签订了退捕协议,涉及的2144艘各类渔船已由专业船舶修造单位集中拆解、销毁,从2019年11月8日晚起,1342户渔民的渔民证将全部注销,提前实现保护区内渔民变村民的目标。”巢湖管理局农林水产处范军说,一系列渔民补偿政策已经执行到位,后续还将开启一系列再就业帮扶工作。

傍晚时分,在巢湖渔业生态保护区之外的巢湖西岸中庙水域上,忙活了一天的郭师傅和妻子收起当天的最后一网鱼。到2020年1月1日,他们也将结束渔民生活,“打了30多年鱼,对巢湖有了感情,希望家乡的这片水能变得更好。”

四问“巢湖十年全域禁渔”

一问:为什么要“十年禁渔”?

答案是给它们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

陈明安是安徽明光人,1966年他跟随父母来到巢湖从事捕捞工作,大半辈子都在捕鱼的他清楚地记得巢湖曾经的丰沃,“那时候一天都在船上,一网下去从不会空。”

陈明安的感受有数据支撑,据巢湖管理局相关数据统计,2016-2018年,毛鱼、银鱼、虾、大鱼等主要品种的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毛鱼从2016年的15735吨下降到7627吨,银鱼从678吨下降到567吨,虾从4094吨下降到3443吨,大鱼则从4637吨下滑到2962吨。

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陆剑锋教授介绍说:“目前,巢湖四大家鱼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3-5年,连续10年禁渔,将保证鱼类2-3个世代的繁衍,这样有助于巢湖水生生物资源数量加速恢复。”实践证明,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以自然的方法和节奏“休养生息二”,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问:怎样实施巢湖全域禁渔?

2019年10月29日,安徽省出台《安徽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其中提到,对长江干流安徽段及其重要支流,最迟自2021年1月1日起,巢湖(包括裕溪河)水域禁止生产性捕捞。这也是1983年巢湖开始禁渔以来,首次规定全域禁止捕捞,暂定禁渔期10年。“十年全域禁渔”,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2019年1月1日,巢湖渔业生态市级保护区就率先在巢湖流域实行永久全年禁渔。截至昨晚,保护区渔船全面退捕,共退捕渔船2144艘,收回《内陆渔业船舶证书》2144本,按方案要求依法予以注销。拆解船只2144艘,保护区渔民全面退出。共1342户渔民签订协议,发放补助资金27862.4万元。

2019年5月“交船上岸”的陈明安,9月份拿到了一次性28万元的补助资金,回到了自家的水产小店里过上了“后渔民时代”生活。

据了解,从2015年起,巢湖非渔业生态保护区的包河区就已开启了“渔民上岸”工程,这些年里,包河、肥东、肥西已先后有数千户渔民陆续实现了身份的转换,到2020年1月1日,剩余96艘捕捞渔船都将全部拆解,整个巢湖将实现全域全年禁渔。

三问:禁渔后巢湖渔民怎么办?

出生于1992年的陈长勇从小就在父亲陈明安的渔船上长大,大学毕业后他成了巢湖渔政协管员,这样的选择,让他从原来的捕鱼参与者,变身为巢湖护鱼者。每当收到热心市民举报时,不管什么时间他们都要第一时间出动,尽管辛苦但陈长勇更觉收获很多,“巢湖养育了我们,现在是我们回报的时候了。哪怕是尽一点微薄之力,让她变得更美更好。”

未来合肥市将做好退捕渔民社会保障工作,将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按照规定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将符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退捕渔民纳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加强对退捕渔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创业指导培训和跟踪服务。

四问:禁渔后影响大家吃鱼吗?

十年全域禁渔,不少市民就担心了:那以后我们吃鱼怎么办呀? 别担心,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陆剑锋的解读,一定会让你吃颗定心丸。

“2019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18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6457.66万吨,其中养殖产量4991.06万吨,捕捞产量1466.60万吨。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量比例为77.3:22.7。而淡水捕捞量为196.39万吨,仅占淡水产品总量3156.23万吨的6.2%。”换句话说,宏观上来看,其实目前捕捞的水产品对我们整个餐桌的影响可以说是很小的。

除了禁渔,还将有哪些方式能够呵护好我们的母亲湖呢?

据巢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继续加强巢湖水生态监测评估,拓展监测范围,将银鱼、青虾、白虾、毛鱼等一年生或短生长周期水生生物及其食物链上下游生物纳入监测对象,规避巨量小型鱼虾集中自然死亡所带来的生态风险。此外还将加强巢湖水生生物养护,实施科学增殖放流,有效延伸水生食物链、提高水域生物多样性水平。人工增殖放流和人工鱼巢的设置也在今后的关注重点之中。

记者手记:巢湖休养 功在千秋

再过54天,巢湖将在历史上首次实现全年全湖禁渔。

这样的消息令人振奋。

正如生态专家所述,让长江休养生息,让巢湖“休养生息”,功在千秋!

身处长江流域的巢湖,是合肥人的母亲湖,更是大湖名城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合肥长远利益出发,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合肥亦需要让巢湖“休养生息”,恢复巢湖生态环境。

这样的消息让人感动。

“希望家乡的这片水能变得更好。”这是一位老渔民的朴实话语。一辈子在这片水域里打拼,告别渔民生活,他们的心中必定万分不舍,但他们却能如此通晓大义。

“要努力让渔民上岸后没有后顾之忧。”政府正尽其所能弥补渔民的损失,并努力通过“组织再就业培训”等各种方式,实现从“授人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

这样的消息更让人看到希望。

连续10年禁渔有助于巢湖水生生物资源数量加速恢复,以最低的成本产生最快的见效和最佳的成效,还巢湖人民水清岸绿生态优的环境。

告别高危、收入锐减的渔业,对巢湖渔民来说也是个转型良机。老渔民陈明安的儿子是位90后“渔二代”,如今已经加入到了巢湖禁渔的大军中。让退捕渔民转型成为护鱼员,既加强湖区的监管能力,又解决了渔民退捕后的就业问题,更让我们看到了“共治共享”的美好未来!

来源:合肥晚报
责任编辑:郑静 徐小侠 黄慎
安徽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