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在各级各部门支持和村老少爷们共同努力下,半沟红薯‘红’起来了,还带动连片七村的百姓致富。然而,叫响了半沟名牌不代表着万事大吉,在转型深加工的路上,如果村里没有作为,未来的半沟红薯还能‘红’几年,谁也不好说。”面对半沟村红薯产业取得的成绩,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半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培银在骄傲之余,更多的是对产业长远发展的思考。
从果腹口粮到致富“金娃娃”
作为土生土长的半沟人,49岁的陈培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回忆说,半沟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种红薯的,村里人也说不清。但他记得母亲和姑姑曾说过,村里耕地大多是沟坡地、红沙质土壤,这种土质疏松肥沃,吸水快、排水性好,除了适合种玉茭,还很适合种红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半沟村缺衣少食,比起天天吃的玉茭,偶尔能吃到红薯的半沟人别提多高兴了。或许是想给三餐换个花样,或许是别的原因,渐渐地,半沟村种红薯的人家越来越多。73岁的村民李玉庆回忆道,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家家户户喝红薯汤,吃红薯面,红薯和玉茭一样,成为半沟人填饱肚子的主要食物,“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红薯依然是大伙儿的基本口粮,5斤红薯能顶一斤粮食咧”。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红薯不再是半沟人的基本口粮。村民们吃上了白面、大米。一时间,红薯竟成了半沟人最不待见的食物。然而,半沟的沟坡地、红沙质土壤特别适合栽种红薯,且种出来的红薯口感香甜。怎么才能把好吃的红薯变成钱,让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不少村民琢磨的事。
1984年,正值壮年的村民李宝芳到省城太原看望亲戚,无意间发现那里的烤红薯摊人气火爆。他打问得知,烤红薯的价格是卖生红薯的几倍,受此启发,他有了卖烤红薯的想法。回村后,李宝芳用铁皮油桶自制了烤炉,当年冬天便在市第一人民医院门口前卖起了烤红薯。寒冬腊月,第一次做买卖的李宝芳张不开口,不知该如何叫卖。思来想去,李宝芳掀开炉盖,把几个刚烤好的红薯放上炉台,顿时香气四溢,丝丝甜味穿透了寒风,留住了行人的脚步。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人聚在炉前;你传我传他传,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
李宝芳的烤红薯在城里卖出了名气,也因此赚了不少钱。消息传回村子后,十几家、几十家,半沟村家家户户又开始种红薯。来年,李宝芳不再孤单,更多的半沟人推着烤炉,在寒风中走上了市区的街头,并以此养家糊口,供子女上学。昔日糊口的口粮,逐渐变成了半沟人致富的“金娃娃”。半沟村的红薯产业实现了第一次“跳跃”。
从半沟品牌到市级名牌
上世纪90年代,发觉卖烤红薯能挣钱,不少其他地方的人也开始售卖烤红薯。为了和他人有所区别,半沟人会拿一小块硬纸片写上“半沟红薯”。觉得招牌不够明显,他们换上了更大的硬纸片,并把“半沟红薯”的字样特意描粗。在半沟人眼里,半沟红薯能让顾客买账;在顾客眼里,半沟红薯是香甜的代表。
从那时起,半沟红薯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进入新世纪,半沟村不少年轻人接过老一辈人的接力棒,开始在市区走街串巷卖烤红薯。为了保证半沟红薯的品质,村里人没少吃苦。44岁的李玉笔是李宝芳的侄子,他卖烤红薯已经有17个年头。李玉笔说,每年11月初,他就和同乡一起到市里租个小房子住。为了使红薯保鲜,即使在数九寒天里,屋内也不生炉子,他每天要穿着棉衣棉裤钻到透心凉的被窝里睡觉。每天天不亮,李玉笔起床生火,推着小车开始卖烤红薯。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多年。
2011年,41岁的陈培银放下自己在外的生意,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回村担任村干部。同时,半沟村在巨城镇的支持下,成立了平定县丰兴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20多户红薯种植大户为社员,并由合作社牵头,统一红薯品种等,彻底改变了过去农民各唱各调的种植模式。2012年,半沟红薯注册了“半沟”商标,成功申报了全省“一村一品”项目。当年,全村1500亩耕地有1000多亩种着红薯,年产量达150万公斤。
半沟红薯正逐渐成为半沟村的金字招牌。然而,有人看到半沟红薯卖得好,开始打着半沟村的名义叫卖自家红薯。面对市场上的各种侵权、假冒行为,半沟红薯深受其害。2014年,为了避免“李鬼”的冒充,巨城镇党委书记赵帅和镇长赵玉成达成共识,由镇里拨付部分资金,为半沟村的经营户统一定制专用销售推车。那一年,绿色的销售推车成为大街小巷一道亮丽的风景,也进一步提升了半沟红薯的知名度。
2005年每公斤1.4元、2010年每公斤1.6元、2015年每公斤2.2元,再到近一两年的每公斤3元、4元,数字变化的背后是半沟红薯品牌带来的效益。依托这个金字招牌,2016年,巨城镇以半沟村为龙头,组织周边神子山、赵家峪、岩会等6个村抱团种植红薯。
红薯产业发展好坏,同样牵动着平定县委副书记李海民的心。为了进一步宣传和推广半沟红薯,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李海民跑前跑后,促成了2016年第一届半沟红薯文化节。活动中,他以代言人身份亮相,力挺半沟品牌。活动中,千余市民齐聚北山公园免费品尝烤红薯。此后几年中,半沟村又连续举办了两届红薯文化节。
经过几年发展,再提起半沟红薯,这不仅是半沟人的骄傲,也是所有阳泉人的骄傲。至此,半沟村的红薯产业实现了又一次“跳跃”。
从单一收入到增收花样多
“乡村产业发展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陈培银说,“别人越是觉得半沟红薯‘红’了,大伙儿可以歇歇了,咱越不敢原地踏步。尤其是举办了第一届半沟红薯文化节以后,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延伸红薯产业链,不仅要让村里的老少爷们动起来,还得让留守妇女有活儿干,更得给村里的年轻人留下长远发展的产业。”
先引进电烤箱和红薯恒温保鲜深加工项目,然后利用村里闲置土地盖育苗棚和深加工车间,陈培银说,这样一来,春天可以在育苗棚育苗,在方便村民使用的同时,也能对外售卖;秋末刨红薯,一时卖不掉的可以放在恒温库里保鲜;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传统的炭火烧烤已经不符合要求,引进电烤箱才能让烤红薯产业继续;深加工车间可以“消化”部分品相不好但品质优良的红薯,同时能带动村里妇女就业
说干就干!2017年,半沟村先行购回电烤箱,随后又联合周边6个村共同修建育苗棚、深加工车间、恒温库等。如今,包含上述内容占地10亩的半沟红薯综合加工场已经建成。今年春天,半沟村启动了育苗棚,统一育苗、统一供苗。“咱这育苗棚一次可以培育20万余株幼苗,三天就是一个周期,且幼苗成活率能达到98%,可以满足村民的种植需求。”陈培银说。
来到红薯深加工车间,村委会主任陈淼正和村民们一起忙活着。车间里,几台“庞然大物”格外引人注意,陈淼介绍,这些是清洗红薯、加工红薯干和红薯面的机器。在车间的另一边,整齐摆放着包装好的红薯面,包装上大大地写着“半沟红薯面”的标识。
指着一台石磨,陈淼解释,红薯面的精髓就是这个石磨,相比于电磨,石磨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面的营养和口感。往年品相不好的红薯,叫不起价,现在将这些红薯进行深加工,产出的红薯面深受消费者欢迎。“每斤红薯面能卖到25元,村民增收又多了个好办法。今年,俺们还打算尝试着制作红薯干,将红薯产业做大做强。”陈淼说。
随着去年半沟红薯被列入全省首批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区,闲不住的半沟人又把目光投向电子商务。去年底到今年初,半沟村和市邮政公司合作,把半沟红薯推到了EMS极速鲜平台上。目前,通过平台已经卖出去了1.5万公斤红薯。这些红薯除了销往山西省的太原、大同等市,还远销北京、上海、黑龙江、安徽等省市。几名村里的年轻人在淘宝网注册店铺,让红薯“触网”销售。“虽然,眼下电商销售还不是我们的主要销售渠道,但我对这种模式挺有信心。只要年轻人有想法,我都愿意支持他们试一试。”陈培银笑着说,“半沟红薯正处于第三次‘跳跃’的阶段,我希望它能早日‘跃过龙门’。”
【记者手记】
闯荡的路上不停歇
由于工作需要,记者每年要去半沟村采访,少则两三次,多则四五回。每一次去,都有一种常去常新的感觉。这里的“新”,不仅指半沟村村容村貌的变化,更包括半沟人不断产生的新思想和村里红薯产业的新成绩。悉心研读半沟人数十年写成的这部“大书”,不难发现,半沟红薯之所以“红”,除了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还是半沟人一路苦出来、一路闯出来、一路奋斗出来的。无论是60多年前靠红薯果腹,还是如今深加工、“触网”而销,半沟人始终以跋涉前行的姿态一路奋进。
仔细观察半沟村种植大户的双手,每一双都布满了老茧。不是村里或农户不舍得投资机械,而是用机械挖红薯,很容易划伤红薯外皮,既不好储藏也不好售卖。数十年用手刨红薯,就是不愿意破坏红薯的品质和品相,不愿意坏了好不容易打出来的名声。正是这份苦,半沟红薯叫响了名气,半沟人在一路闯荡中也多了一份厚重,多了一份闯劲。
闯,即创新,即敢为人先。靠着这份闯劲,半沟人在全市率先卖起烤红薯,打出“半沟红薯”的名号;靠着这份闯劲,半沟村请专家指导,村民主动学习,解决了红薯黑斑、病虫害等问题;靠着这份闯劲,半沟人积极申报、主动迎检,成功入选山西省首批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区名单。一个个成绩的取得,是半沟人敢想、敢闯、敢干的生动诠释。
这些年,其他村红薯产业发展加快,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让半沟村的红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闯荡路上的半沟人没有因胆怯而退缩,而是继续以奋斗的姿态,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走出了另一条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深加工道路。当前,阳泉市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一些乡村也面临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半沟人这种在闯荡的路上不停歇的精神,或许能为这些村庄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