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沪两地“四手联弹” 德清小镇琴声更悠扬

浙江学习平台2019-12-23
订阅

12月17日下午,浙江德清县与上海金山区的“文化走亲”活动热闹开场。

“造出钢琴了,我们农民造出钢琴了。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活动现场,话剧《小镇琴声》获得阵阵掌声。这部话剧说的是德清小镇农民造钢琴的故事。35年前,德清农民造钢琴离不开上海人才的助力,如今,德清和上海的钢琴产业更是迎来了“四手联弹”的时代。

今年的10月8号,上海施特劳斯钢琴有限公司在德清成立,厂址位于上海金山区,这是浙江上海钢琴产业合作的最新成果。公司董事长金文英说:“我们在10月8号完成活动之后,10月10号是马上去参加上海的国际乐器展。(以前)每年参展,我们每年都是邻居,只是上海的品牌,我们浙江的品牌,但是今年我们就一起把展位做成了一个整体。”

金文英同时也是位于德清洛舍镇的浙江乐韵钢琴有限公司负责人。她介绍,一边是来自浙江德清“中国钢琴之乡”的行业龙头企业,一边是拥有百余年历史的上海老字号,正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劲风,助力双方联姻。“这10年当中,谈了好多企业,包括有国有企业的,也有民营企业的跟他们谈合作,10年都没有谈成功。但是这一次在谈合作的时候,大家都很积极,很主动,从4月份过来到5月7号,马上签框架协议,我觉得速度是超乎我之前自己的那种想象的。”金文英说。

其实,上海与德清之间的“琴缘”由来已久。

“德清洛舍的钢琴产业与上海有着一段不解之缘,而这段不解之缘的缔造人,洛舍农民王惠林。”在文化走亲活动现场,德清乡音党课讲解员蔡思杰娓娓诉说着德清洛舍钢琴和上海的故事。

1984年,在德清洛舍一家玻璃厂任厂长的王惠林出差到上海。偶然看到上海街头排长队购买钢琴的人群,木工出身的他萌生了涉足钢琴行业的念头。王惠林说:“本身是个木工的话,那能够接受这个技术比较快一点。机心啊,里面音摆,键盘都是大部分都是木材。”

但是,被称作乐器之王的钢琴毕竟不是木匠活,从采购零件到最后总装钢琴,一共需要七大流程。8000多件极其复杂的部件也足以令人眼花缭乱。钢琴的核心结构和洛舍木工的手艺之间相差万里。

王惠林

王惠林打听到,上海钢琴厂是国内最好的钢琴制造企业,有着国内最棒的钢琴技术人员。1985年春节刚过,王惠林和洛舍的领导赶赴上海,最终说动了4名上海钢琴厂技术人员加盟新成立的湖州钢琴厂。王惠林说,“我们就承诺给了他1万块钱生活保证金,他的工资在公司,以前上班的工资75块钱一个月工资,我们给他涨到是250块钱。(他们几个人)自己辞职,辞职过来的。”

上海师傅陈宝富

然而,钢琴还没开始做,1985年3月16号,《解放日报》就在头版发表了上海钢琴厂厂长何建中的来信,对德清洛舍镇重金挖走四名技术骨干的行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一时间,上海和浙江两地的报纸针对四位技术人员的去留问题展开了交锋。在争论了一个多月以后,当年4月19号的《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人才流动利大于弊,应该坚持。钢琴无意间竟敲响了两地人才交流的第一组颤音。王惠林说:“人才流动是必然的,你要发展这个经济,你不能人才流动那怎么办。他发表这个文章以后,总算这个争论是停下来了,对我们的整个人才流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终于,1985年10月,湖州钢琴厂成功造出了两款立式钢琴,并起名叫做伯牙牌。上海音乐学院的专家特地过来做了质量鉴定,结果是,伯牙牌钢琴可以推向市场。

1992年1月,一位老人的“南方讲话”唤起神州大地“东方风来满眼春”。洛舍的钢琴产业也发生了飞速变化。先是湖州钢琴厂与香港企业合资成立恩德钢琴公司。1995年底,中国第一家钢琴制造民营企业海尔乐器有限公司成立。随后,洛舍诞生了多家钢琴企业,但他们的血脉中都有着上海基因。德清钢琴协会会长潘鸿凯说:“现在我们洛舍钢琴企业家、技师几乎全部出自当时我们的湖州钢琴厂,都是有上海基因的。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德清一共集聚了钢琴制造及配件企业147家,其中有93家都是在洛舍镇。”


乍一看,德清洛舍钢琴产业的数字很好看,但全镇年产值过亿的钢琴企业只有2家,其他的大多是年产值1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

对于和上海施特劳斯品牌合作,洛舍镇分管工业的副镇长周淼强是坚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他十分看重这次合作对本地钢琴产业的破局之力:“也是确实看到了我们产业、企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也好,红利吃透也好,我们现在是需要这个契机,也需要一个外来和尚来带动我们的主导产业的发展,这张金名片能够跟本地企业来形成一个倒逼。”

而对施特劳斯来说,他们也希望以德清产业发展重振老字号昔日雄风。市场数据显示,施特劳斯钢琴的市场份额近年来急剧萎缩,目前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不到0.5%。施特劳斯钢琴品牌所有方——红双喜集团党委副书记董极说:“施特劳斯钢琴品牌成立于1895年,新上海施特劳斯钢琴有限公司就是要借助长三角一体化,以上海的品牌的优势,和浙江生产制造的优势进行深度的融合,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两地合作不仅仅是“各取所需”,更需要上海浙江两地‘四手联弹’。”

以钢琴产业破题,仅仅数月,浙江德清与上海的老字号品牌合作已渐入佳境。德清县经济合作中心主任曹才良说:“今年以来已经有27家企业与上海老字号品牌合作成功签约了,涉及到有钢琴产业、服装业、餐饮业、自行车制造以及日用品生产,目前已经产生了效益大概有3亿7800万元左右。后续还将有58家企业作为第二梯队,继续赴上海进行合作对接。”

(浙江之声记者 叶树刚 叶澍蔚 德清台 朱建红 部分图片由德清经合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吕薇 施佳琦 谢鸣
浙江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