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件古老而简单的农耕器具和衣食住行的实物、一张张透视着早年生活场景的老照片,带着历史的沧桑,仿佛诉说着从前的一切。步入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来安小学农耕教育博物馆,远离城市喧嚣,仿佛穿越回上个世纪,鲜活的农耕文化扑面而来。
“来安小学农耕教育博物馆始建于2009年,起初是利用三间教室办的,2015年搬迁至现在的校区。”来安小学农耕教育博物馆负责人韩艳介绍说,新的农耕教育博物馆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利用实物、照片、模型、视频等形式展现了农耕时代的一些器具和生活用品约一千余件,对每一件农具都有名称、用途和演变过程的介绍。
看上去很脏的油絮子,天然长成的木草叉……博物馆里古老而简单的农耕器具和衣食住行的实物,让人不由回想起过去的事情。韩艳说,油絮子是由玉米棒皮编织而成,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难,一般人家里一年吃不上几斤油,炒菜时只能在锅里放一点油,再用油絮子蘸油把锅擦一擦,这样炒菜就不会粘锅了。
在来安小学农耕教育博物馆里,有一个不起眼的物品——木质独轮车轮。
指着木制车轮,韩艳告诉记者说:“这是八集乡原马洼村的陈老先生捐赠的,他是淮海战役支前民工队伍中的一员。据陈老介绍,当年他冒着生命危险,推着独轮车上前线,运送物品到阵地,护送伤员到后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车架子都破损了,只留下了车轮,他就一直保存在家。听说来安小学有一个农耕教育博物馆,老人家主动捐赠给了学校。”
在博物馆的室内器具展示厅,一台手动扬谷机放在了特别显眼的位置。韩艳告诉记者,这台手动扬谷机是来安街道蚕桑居委会的居民王龙手工制成的。他已经去世多年,据他的家人捐赠时介绍,王老当初花费了个把月时间,才制作好这台手动扬谷机。
泗阳县来安小学农耕教育博物馆还有个“镇馆之宝”,一双猪皮钉鞋。捐赠者戎宏宽老人正好也在现场,他对记者说:“这双鞋是我母亲的遗物,老人家在世时曾对我说过,这双鞋是她出嫁时,外婆把穿过的旧鞋送给她作为陪嫁品,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为了防霉变,每年夏天母亲都把它晒晒,晒后用桐油刷一次,包括铁钉也用桐油刷刷。年年如此,所以这双鞋虽旧但不变形。”
记者了解到,泗阳县来安小学农耕教育博物馆建成10多年来,已经接待来自县内外的参观者近4万人。该馆现在是江苏省社科示范基地、泗阳县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泗阳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宿迁市科学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