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之基,在于制造;制造之兴,在于强基。66岁的中华老字号,从最初的小加工作坊发展到如今拥有几百种产品的现代化的大型家居龙头企业,青岛一木守住了为人民大会堂定制家具的品质精髓,传承了数代手艺人的匠心工艺,撑起了青岛家具制造业的一片天。而在这一木一刀的雕刻光影中,也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岛城人民家居环境的巨大变化。
1953年1月,13名个体手工业者自愿结合,共筹资金480元,组成了青岛台东木业生产小组,租赁民房三间,共计72平方米,地址位于青岛市台东南仲家洼133号。当时的青岛一木,仅有生产设备工具11套。
照片为13人小组中的9人合影,后排左起:滕树慈、郭忠文、滕树新、吕国君;前排左起:王义卿、常显义、邢秉德、徐广志、滕树华
1954年5月4日,在青岛市手工业联社、台东区委的组织下,台东木器生产小组、台西木器生产小组、建中木厂三方合作,组建青岛木器生产合作社。
1955年冬,私营企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各类私营木器厂纷纷要求加入青岛木器生产合作社。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合作社已发展到550人。到1956年底,厂区增到28处,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总部迁到威海路207号。青岛一木的产品第一次开始走出山东省,走向全国。
当时的青岛一木工人研究施工图纸
1956年4月,青岛木器生产合作社变更为“青岛第一木器生产合作社”,开始正式使用“一木”字号。
1958年10月13日,经上级批准,“青岛第一木器生产合作社”更名为“青岛第一木器厂”。同年成立“中国共产党青岛市手管局第一木器厂总支部委员会”。
青岛一木集团公司成立大会
1959年春,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由青岛第一木器厂承担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和山东厅家具制作任务。青岛一木的工匠历时7个月精心设计,制作了34个品种,共1916件高档家具和工艺装饰品,由副厂长邢秉德带领10余名精兵强将前往北京安装,受到了周总理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好评。当时,参加北京十大建筑家具制作的共有四大木器厂,分别是:上海家具、青岛一木、天津木器厂和北京木材厂。工程完工后,由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有关部门人员一起综合评定名次为上海家具第一、青岛一木第二、天津木器厂第三。
1959年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制作家具的青岛一木工人合影
1959年青岛一木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制作的家具及座屏等
1964年,我国第一页桐木拼板从青岛一木出口到日本,从此开创一木出口历史开端。1967年开始大批量生产“白花桐”牌桐木拼版,订单源源不断,产品质量稳定,成为一木出口创汇主打产品。
1968年,青岛第一木器厂正式更名为青岛木器一厂。
青岛一木集团公司旧址
1975年,在轻工部和山东省外贸部门大力支持下,青岛一木建设完成冰糕棒生产车间,所有设备全部由一木自主研发生产。当年11月投产,产量逐年递增,并行销日本、欧洲各国,这成为一木的又一支柱产品“雪花牌”冰糕棒。
青岛一木集团公司旧址鸟瞰图
1984年10月,青岛一木投资75万美元,从意大利SCM公司引进一条年产标准柜6万件的板式家具生产线,当时国内仅有两条。青岛一木以刨花板为家具基材的板式家具生产科技水平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90年,青岛一木被青岛市政府授予“青岛市金花产品”的荣誉称号。
青岛一木早期生产的家具
2003年7月1日,青岛一木胶州新厂区签约仪式在胶州宾馆举行。
2005年4月,经国资委批准,青岛一木集团公司完成改制,组建并注册“青岛一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6年,青岛一木获评国家商务部颁发的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同年产品首获“山东名牌”称号。
青岛一木生产的国旗EK系列家具
2007年5月,青岛一木生产车间及设备全部搬迁至当时的胶州市杜村镇工业园。当年首次实现产值过亿元。
如今的青岛一木产业园区鸟瞰图
2015年,青岛一木水性漆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在环保家具生产领域开启新的征程。
青岛一木水性漆生产线
回顾66年的发展历史,青岛一木装点了岛城几代普通百姓的家庭。从台东南仲家洼133号的三间民房,到现在占地600亩的产业园区;从简陋厂区生产的一根根冰糕棍,到匠人们手下一件件精美的实木家具。青岛一木这位66岁的“老木匠”,难舍的除了木头的清香,还有复兴中国传统家具的不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