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两会”后,松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收到了一份《关于拯救保护工厂公园“天工园”的建议》的会办提案,提案中提到,松江秀野桥北沿的天工园,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上海第四机床厂兴建的工厂园林,占地面积约两亩。画家蒋孝勲先生参与了造园设计与绘制,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多次亲临现场主持设计与施工,花园于1986年11月峻工。但随着上海机床厂传统产业的退出,厂内的园林——天工园已是每况愈下,破落不堪。提案建议由绿化管理部门对此园林进行保护性维护,防止其进一步破败;规划部门对该土地重新规划,并建议这个园林作为新建筑群相配套的后花园,成为居民的一个新的娱乐休闲公园。
虽然只是会办案件,但收到这份提案后,名家设计、工业园林、亟待保护等字眼,引起了松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经办的规划科科室负责人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搜集相关材料,并查阅松江区的历史建筑名录。遗憾的是这个园林并不在历史建筑库中,由此可以断定这个园林的重要历史意义并不被常人知晓。
当下疏于保护的天工园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天工园目前面临的困境,必须首先收集更全面的资料。于是,经办人员马上联系了提案人,请教了更多关于天工园的历史渊源和现状情况的基本信息。随着掌握信息的增多,大家逐渐意识到:天工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的设计作品,是具有极大的保护意义的。但描述中的园林目前在一个国有企业的厂区内部,况且这个工厂已是全面投入城市更新,将改建为办公、休闲类项目……天工园的拯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经办人员不敢有丝毫懈怠,第一时间联系了机床厂的现场管理人员,并要求第二天前往现场进行踏勘,不仅为了能给提案者一个满意的回复,更渴望能寻找与拯救这个大师手下的作品,保护城市的时代印记。
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1986年现场指导天工园
现场踏勘当天,刚下过雨的工地一片泥泞。穿过正在进行更新改造的厂房,走过一个侧门,疏于管理的天工园“始出来”。值得庆幸的是园子犹存,且园中的假山、水池、长廊、亭子都在一堆杂草中保存完好,只要加以修缮,便能重现昔日的光彩。出于规划资源人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时办理团队思考的已不仅仅是办理提案本身,更是要想方设法落实好天工园的保护工作。通过多方打听,终于联系上了业主单位和开发单位,及时向他们传递了天工园的重要信息,并听取了业主方对于该园林后续使用情况的讲解。
为了更好的落实天工园后续的保护工作,规划资源局提案办理团队邀请了提案方、业主方、开发单位集聚一堂,当年参与设计施工的蒋老先生也应邀来到松江敞开心扉,交流与互动。沟通会上他真情流露,描述了当年天工园建设状态,说到陈从周先生在天工园的场景时,让与会者感动不已。蒋老先生表示今后将作为志愿者参与到天工园的修复工作中来。业主方也明确表态,会更加重视天工园的保存与修缮工作,该区域将作为园林永久的保留在此,并将成为周边宾馆、办公区的开放空间。管理方也表示,在后续的建筑方案审查中,将更加关注天工园的保护工作,避免对传统建筑的破坏。
提案的现场办理,让各方对天工园从设计建成到逐渐荒芜,有了全面的认识,更对这座由陈从周先生投入了大量精力亲自设计的不寻常园林的重要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有了全面认识。与会各方的正面表态,也使提案者得到了一个放心满意的答复。
天工园沟通会合影留恋
在这个城市快速发展,城市面貌迅速更迭的时代,这份提案的及时提出和跟踪式办理,有助于管理部门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提高对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保存的重视;也让当年天工园的亲历者,感受到了社会各方对于优秀建筑的尊重与保护;更是让每一个参与的人员都深刻感受到从事规划资源工作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这一次追寻天工园的奔走中,他们用温度和热忱拥抱自己扎根的这座城市,不仅保护了传统建筑,更坚定了初心,提升了担当使命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