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流派通常以创始人的姓命名,其中,荀派是京剧流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荀派艺术就是以创始人荀慧生的姓命名的。
京剧荀派艺术创始人荀慧生
荀慧生生于1900年,幼时拜河北梆子名家庞启发学戏,后又拜京剧大师王瑶卿为师,学习京剧。1918年,荀慧生将河北梆子《花田错》移植到京剧中演出,在京剧舞台上开创了以“花旦”为主演的新局面。1919年,荀慧生与“三小”(杨小楼、尚小云、潭小培)到上海演出,《花田错》誉满申城。1936年,他编演经典剧目《红娘》,将花旦表演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荀派花旦的表演体系正式形成。
荀派剧目《花田错》
荀派艺术丰富多彩,流传极广,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长荣京剧院名誉院长宋长荣就是荀慧生的徒弟之一。宋长荣在传承恩师艺术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荀派的表演艺术。有评论家称赞他是“青出于蓝,另放光彩”“形似神更似,形变更出神”!
京剧荀派艺术所表演的剧目内容丰富,多为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所塑造的妇女形象也多为受侮辱、受损害的类型,如红楼二尤、金玉奴、霍小玉、杜十娘、红娘、春兰等。为了让表演更具形象,荀派对唱和念的要求非常严格,认为唱要以有限的腔调去表达繁复错综的感情,而念白在与观众交流时要比歌唱更直接、更有力一些。荀派声腔总的格调是柔婉甜润的,但在必要时也有刚强的收放对比,要求表演者发挥个人嗓音特长,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感情与心境出发,字正腔圆,腔随情出。
荀派剧目《红娘》
荀派艺术在唱腔、身段、服装、化妆等方面进行大胆的革新,提倡旦角动作要美、媚、脆,要求演员把女性的妩媚展现于喜怒哀乐和言谈举止之中,同时身段动作变化多姿,尤其讲究眼神的运用,角色一举一动、一指一看都要节奏鲜明,使观众醒目,演员一出场就光彩照人,满台生辉。荀派艺术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对于研究和推动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宋长荣为“小长荣工程”重点培养对象朱俊好说戏
2011年,京剧荀派艺术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保护和传承荀派艺术,原淮阴京剧团改名为江苏省长荣京剧院,并实施“小长荣培养工程”,推动荀派艺术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