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榜样丨常州天宁:“兵妈妈”朱立凤,情系边关23年

江苏学习平台2019-12-09
订阅
作者:祝正

2019年“八一”前夕,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红梅街道翠南社区小巷深处的一栋三层小楼里军歌嘹亮。“兵妈妈”朱立凤家迎来了十几位远道而来的“兵儿子”,他们一起以特殊的方式欢度属于自己的节日。

1966年,16岁的朱立凤响应党的号召,毅然踏上支边的征程,将自己最宝贵的13年青春年华献给了边疆建设。回到家乡后,敢闯敢拼的朱立凤承包工厂、创办酒店,成为一名女企业家。虽人在商海,但心中那份刻骨铭心的边疆情却从来不曾淡去。

第一次被战士们喊“兵妈妈”,源于1996年9月的一顿晚餐。朱立凤跟随中国摄影家采风团到伊犁特克斯河畔格登山下松拜边防连。她自掏腰包,请指导员、连长代买了月饼和水果送给连里每一个官兵。“遇到一个叫蒋彬的四川兵,我也出生在四川,有一种老乡的亲近感。他喊了声‘朱妈妈’,别的战士都喊了起来。”朱立凤回忆道。

那次采风,朱立凤一共拍了178卷胶卷,戍边官兵的坚守和信念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凡是拍了兵儿子的,有几个人就洗几张,洗好后寄给他们。”那一次,她寄出了十几公斤重的照片,连队沸腾了。由此,“朱妈妈”也被叫开了。随后,雪片般的信件从新疆寄出,朱立凤开始了一年又一年的边关行,看望她的“兵儿子”们。从如画江南到遥远的新疆松拜,朱立凤与驻守的边防战士,结下了浓浓母子情。

今年70岁的朱立凤退休前有不少头衔和名号:江苏百花影集厂副厂长、常州凤凰楼大酒家董事长,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常州市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江苏最美拥军人物……朱立凤说,自己最喜欢的,还是“兵妈妈”这个称呼。

与官兵们结缘的20多年里,她先后17次远赴新疆边防连看望官兵。小小个子的朱立凤,走过的拥军路程可以绕地球一圈。她曾在松拜发生6.1级地震、音讯隔绝的紧急时刻,只身一人赶去军营探安危;曾在零下40多度的严寒中,踩着过膝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挪到了连队;曾在腿部手术的康复期,强忍疼痛“蹦”下飞机。在20多年一次次寒来暑往中,朱立凤为兵儿们送去了各类生活用品、近万张驻守边关的照片、书籍……给松拜边防连官兵写了近千封充满浓浓母爱的书信。

在物质上支持边防连的同时,朱立凤始终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官兵同频共振,边防连的官兵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兵妈妈”。为激励兵儿子努力成才,朱立凤在部队特设了“朱妈妈成才基金”奖,凡是立功、考上军校、提干的兵儿子,都会得到成才奖励金。官兵们转业退伍后,朱立凤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他们再创业,她的企业先后安置了近20名复员退伍的“兵儿子”。2017年,她出资将自家的三层小楼打造为红色“快乐兵站”——“兵儿子”们在常州的家,让路过、出差、探亲的兵儿们可以回“家”看看,感受“家”的温暖。

戍守松拜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无论退伍老兵还是刚进连的新兵,个个都和“朱妈妈”亲如家人,她带去的温暖和关爱一直流淌在每一名战士的心中。全国拥军典范朱立凤的生命早已与军队、国防建设分不开,拥军之路在她的心目中,只有开始,没有结束,边关是她不了的情结,妈妈是她永远的符号,拥军爱兵无怨无悔。

作者单位:常州市天宁区红梅街道办事处
责任编辑:夏吉 苏芳 唐韵
江苏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