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70年前,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崭新的历史征程从此开启,源远流长的中华农耕文明重焕蓬勃生机。而在广袤的鲁西平原,聊城农业在实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使命追求中奋勇前行,历经70年变革、探索、创新、发展,面貌日新月异,成就不断刷新。回眸70年,无数梦想照进现实。聊城农业取得的成就,犹如一座丰碑高高耸立。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正在党的领导下,在一代代“三农”工作者和全市农民群众的拼搏下逐步成为现实。
70年艰苦奋斗、创新变革 聊城农业不断强起来
这是一条长达70年的发展路,聊城农业以生产落后、百废待兴为起点,迈着坚定的步伐,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砥砺前行……
1992年,莘县董杜庄全市第一台收割机
1991年聊城农业状况
一个落后的的起点,也意味着无限可能的空间,打开这片空间的“金钥匙”就是科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聊城市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在种植品种上不断更新,在种植方法上四处取经,引进塑料大棚种植技术、温室养殖技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生产方法,为农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截至2018年,聊城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455万亩。
2019年,智能化产业无人机闻讯控病虫害
聊城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
2019年,聊城市茌平区机械化麦收
70年辛勤耕耘、增收减负 聊城农民不断富起来
农民要过上美好生活,迫切需要“腰包鼓起来”。统计资料显示,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以前,聊城农民收入略有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59元增长到1978年的74元,年均增加0.5元。
1982年东阿县东庞村万元户郭良
70年来,聊城一手抓增收,一手抓减负,多方扶持农民“鼓腰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项项惠农政策在聊城落地生根:全面免除农业税,让广大农民告别“皇粮国税”,在农村推广医疗保险,推行农村养老保险,扩大“五保人员”范围,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卸下肩上重负,让广大农民欢欣鼓舞。
村民驾驶拖拉机在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庄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堤头袁村播种大豆
2019年,山东省阳谷县“致富能手”孟凡申正在高兴的展示他饲养成功的两只大鹅
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政策手段用于增加农民收入。从2015年底起,一场涉及几十万贫困群众的脱贫攻坚战在鲁西大地打响。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全市466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退出、24.77万贫困人口脱贫,享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9万人……贫困渐行渐远,幸福越来越近,日新月异的脱贫巨变在这里时刻发生着。
70年环境升级、家园巨变 聊城农村不断美起来
土坯房、篱笆墙、泥巴路,曾是聊城农村面貌的真实写照,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更加渴望舒适的居所、美丽的环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建房热情逐步升温,砖瓦房越来越多,一些富裕的农民群众盖上了二层小楼,居住环境大幅度改善。
1978年6月,阳谷县石门宋大队养猪场养猪姑娘宋益琴
1982年,聊城市大曲村农村家庭
一位位保洁员身着统一的服装行走在乡间小路,一辆辆保洁车承载着垃圾转运任务穿梭在阡陌田间,如今,垃圾遍地、尘土飞扬的景象在聊城农村已难觅踪影。而这,源于对农村环境管理机制的一场革命性变革。针对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几十年来,聊城历届党委、政府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办法。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扎实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对所有自然村的卫生环境进行全面整治,村里村外、道路胡同、坑塘沟渠全部清理。同时打破城乡环卫管理二元结构,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网络,实现了城乡垃圾清运处理的全覆盖和日产日清。
山东阳谷县李台镇西孟楼村东南向航拍
2019年,聊城高新区后姜村街道
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聊城正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全力绘就“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魅力画卷,向着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