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地宝藏丨越王者旨於剑 千年越剑的传奇

浙江学习平台2019-11-21
订阅

100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三十三)

越王者旨於剑

战国(前475—前221年)

通长52.4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柄越王者旨於睗剑于1995年发现于香港市肆,后由杭州钢铁集团出巨资购回赠予浙江省博物馆,使之完璧回归越地。全剑剑体较宽,中部起脊,剑脊呈一条直线直至锋尖,左右剑从规整匀称,剑刃极薄,双刃略呈弧形于近锋处收狭,这是越王剑的常见形制。青铜剑经过使用或随葬后,受到腐殖质作用会产生氧化反应,出现物质沉积,形成以氧化锡为主成分的灰黑色保护膜,仔细观察我们在剑身局部能看到一些青黛色的锈层。剑主者旨於睗是勾践之子鼫与,公元前464年至公元前459年在位。在位期间,冶师为他精铸了一批兵器,仅青铜剑目前就有多把发现,而保存最为完好的就是这柄越王者旨於睗剑。这柄剑完整无缺,圆盘形剑首,剑首直径3.6 厘米,阴刻五道同心圆,剑身呈金黄色光泽,刃锋犀利。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8 字,正面为“戉王戉王”,反面为“者旨於睗”,字口间镶嵌着薄如蝉翼的绿松石,现有部分脱落,脱落处可见红色粘接材料的痕迹。附属的漆剑鞘乌黑光亮如新,剑茎上的丝质缠缑也保存良好。集如此多的优点于一身,在出土或传世的吴、越剑中可谓绝无仅有,实为剑中之极品,稀世之珍宝。青铜剑剑体的材料是铜、锡合金或是铜、锡、铅的合金。越地有着丰富的铜、锡、铅等矿藏,至迟从西周时期起,便能自主开采与冶炼铜、锡、铅等金属材料。在冶炼青铜之前,须对铸造原料进行调配,这是决定铜剑性能的关键环节。在一定范围内,青铜中含锡量略高,能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强度,但含锡量过高,则会使青铜合金变得脆弱易断。只有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调配,才能得到适于制作剑材的青铜。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研究人员分析指出,这柄越王者旨於睗剑合金配比堪称完美,所用铜锡的成分质地纯净,极少杂质,少铅无铁,含锡量在16%—18%之间,经过了铸造、磨削、抛光等多道加工工序,致使表面光洁无瑕,体现了战国时期越国铸剑师的高超技艺。


来源:浙江省博物馆
责任编辑:朱婧 谢鸣
浙江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