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里,聚居着一个全省最大的出氏蒙古族,总人数约3000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了近90%的古村落。这是福建省唯一的蒙古特色村落,宋元蒙古皇族遗族聚居地、天下奇姓出姓发源地。
出氏源流图
这个被称为“海边蒙古人”的闽南客居地,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着蒙古特色建筑、人文、风俗及美食等。
山上的蒙古族人家(章庆煌 供图)
小坝村沿途的公路牌,其标识果然与寨外明显不同,牌上的文字全为蒙汉双语,路边的“马头琴”景观灯和散落的蒙古包,浓郁的蒙古族风情。
村口蒙汉双语牌(章庆煌 供图)
蒙汉双语路标和“马头琴”景观灯
这里群山环抱,景色怡人,出氏家庙、翰林第、古民居建筑、小坎瀑布、观音寺、燕山寺,成为一处体验蒙古族文化的“圣地”。
瀚林第
燕山寺(章庆煌 供图)
出氏家庙
小坝村有个燕山部落,究其燕山冠名,原来是史上的出氏家族为永远铭记先祖,遂将洪厝坑东面的烟墩山改为燕山,才成了如今的燕山蒙古族。村民宅院郡称,几乎都是“燕山出府”“燕山衍派”等;燕山部落亦是小坝民族村蒙古族民俗的一个缩影。
燕山部落
出氏族人在涂岭深山隐居数百年,世代与汉人通婚杂居,实现民族的融合包容,共生共荣。他们随风入俗,与汉人无异,但他们从不过元宵节,因为元宵与“元消”谐音,容易让他们联想起遥远的伤心往事。洪厝坑的出氏后人不乏有“返祖”现象,有些人隆生蒜头鼻,前额低而宽,颧骨突出,颜脸乌红,豪饮且性格直爽,具备典型的北方蒙古族人的形貌性格特征。
小坝村寨口不远处有片绿茵茵的草原,草原垒筑了一个蒙古族敖包,寄托了出氏家族对先祖的铭记和对草原的热爱。
蒙古包
小坝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