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图
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的阳山南坡,有三块巨大无比的石头,游客站在石头面前显得十分渺小。这三块巨石加起来高度达78米,接近30层大楼一般高。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山碑材。
阳山碑材有一个非常霸气的称谓——“天下第一碑”,是明成祖朱棣为父亲朱元璋开凿而成,准备用作神功圣德碑。然而这座巨大的绝世碑材,为何最终被朱棣遗弃于此?
巨石“重”如泰山,“十万骆驼拉不起”
阳山碑材尽管还没有完全完工,但是碑身五面脱离山体,其中一面还与山体分离成一米宽的“一线天”,阳光可以从碑身顶部直射到底部。碑身的底部大部分被凿成悬空,下面原本起支撑作用的材脚也和碑身分离。
这三座巨大的碑材分为碑身、碑座和碑额三个部分,碑身高51米、宽14.2米、厚4.5米,碑额高10米、宽22米、厚10.3米,碑座高17米、宽29.5米、厚12米。
视觉中国图
这么庞大的石头,看起来“重”如泰山,最轻的碑额也有6118吨,最重的碑座重约16250吨,三块加起来则超过3万吨,相当于400多架最大起飞重量为72吨的国产大飞机C919累加的重量。
“碑如长剑惊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清代诗人袁枚在《洪武大石碑歌》中如此惊叹。
这件“光泽黝黑、无瑕疵”的巨石,是制作石碑的好材料,也是朱棣在千千万万民众面前给离世的朱元璋表孝心的好方法。
1398年,朱元璋驾崩于京城(今南京老城区),葬在孝陵。其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后,朱元璋四子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取年号为永乐。永乐初年,朱棣为了缓和民众对夺权的不满,宣扬其继承皇位的正统性,推行了一系列“孝心工程”,比如修葺凤阳皇陵、重建京城聚宝门(今中华门)外天禧寺并改名大报恩寺等。在阳山开凿碑材,树碑颂德也是其中一桩。
朱元璋画像
囚犯开凿碑材,一两年内死伤不计其数
正如前面所言,阳山碑材的规模十分庞大,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那么,这么庞大的工程,让谁来操作施工呢?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薇和该校博士生孙晓倩在《南京阳山碑材巨型尺度的历史研究》中,提到了明代有“以囚人罚充”的规定,阳山碑材的供役者多为囚犯。
《大明会典》中更对明初囚人供役进行了详细规定,役工的简繁与犯罪的轻重相对应。以工代罪的制度始于洪武朝,并在凤阳府、应天府(今南京)的役作中实施。
视觉中国图
根据明史专家马渭源的推测,阳山碑材的开凿工程用了1.5年到2年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开凿如此巨大的工程,使用了多少人力呢?
民间有一个传说:阳山碑材繁重劳役中使用了大量囚人,每人每天需交石屑三斗三升,否则就面临被杀的命运,由此死伤的工匠不计其数,形成了一个大坟包,当地人就取了一个新地名——“坟头村”。更有“诏书切责下欧刀,工匠虞衡井中死”的诗句,描写了劳工因完不成开采碑材的任务而被杀、被迫投井的惨状。
至今,这个地名还记录在册。
体量太大无法搬运,大车、旱船都不行
朱棣的雄心壮志进行到一半,为此死伤无数,却中途放弃,究竟是为何?有专家推测,朱棣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后,应天府这边的巨大工程无暇顾及,逐渐也就放弃了。
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原因——这么巨大的碑材究竟如何搬运?
陈薇和孙晓倩分析,明代巨型石材的运输多用两种方法,多轮车或旱船运。特制的32轮大车最早使用于明中都营建,200人拉拽,200人肩扛铁圈随行维修。
但大车拖运石料对车和道路的损坏尤为严重,同时还存在局限性,明代大车拖运最多只能承受95吨的重量,而阳山碑材最小的碑额也有6000多吨,用大车是无法将其搬运出去的。
另一种运输工具——旱船,在运石道路上每一里掘一井,利用冬天严寒天气向地面泼水成冰,冰膜可以减小滑动摩擦力。但由于阳山碑材的体量实在太太,而且应天府没有顺天府寒冷,所以利用旱船拖运也是难以实现的。
被弃用600多年,如今这个宏伟的“烂尾”工程,已经成为全国文保单位和一个标志性的景点。朱棣的雄心壮志已烟消云散,唯剩碑材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