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庐江:“渔网+”扶贫一针一线越织越密

安徽学习平台2019-10-23
订阅
作者:赵德斌

2019年10月20日一大早,安徽省庐江县石头镇石头社区大范村民组贫困户范期龙做完家务活,就匆匆骑上电瓶车,赶到海洲网具制造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上班了。“公司离我家才十几分钟的路程。在车间做事又自由,家里有事又回得了,一个月能赚两千多呢。”范期龙喜滋滋地告诉笔者。范期龙透露,自打建了“扶贫车间”,自己就开始“两点一线”的生活。家门口就业让他对生活充满信心。“多亏了‘扶贫车间’,不然我已过了干重体力活的年纪,到哪找事干呢。” 范期龙说,他今年已经67岁了,老伴身体不行,儿子患有精神性疾病。为给儿子治病,家中曾经一贫如洗。沉重的家庭负担一度把范期龙压得喘不过气来。就在范期龙一筹莫展的时候,海洲网具公司设置了“扶贫车间”,给这个家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让他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范期龙对笔者说:“我在这里工作一年多了,老伴在家里抽空做点‘捻网’‘捉网’的活计,每年也能挣个七八千块钱。2018年底,我们顺利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说起“扶贫车间”,范期龙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扶贫车间’让我们这些庄户人家成为产业工人,搭上就业脱贫‘快车’,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啦。”“贫困户家庭情况大多特殊,正常打卡上班根本不现实。我们的‘扶贫车间’不需要按时上班,空闲时进厂上班,农忙时在家干活,采用计件的形式计算报酬。” 海洲网具公司总经理夏文涛说。据夏文涛介绍,在这里务工的贫困户不算加班工资,每人每个月平均工资在2500元以上。“‘扶贫车间’让贫困户有了稳定的就业平台,收入有了保证。”

在石头镇孔敬渔网有限公司,又是另一番观感。伸网框、织网口、挂角、抽线,随着一双双巧手行云流水般地在网框和网线之间穿来引去,一张张渔网渐渐成形……在孔敬渔网公司的“扶贫车间”,员工们在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正在扎网的三拐村雷山村民组贫困户艾克生,他停下了手中的活计,开心地说:“我家就在马路对面,在这边做活不仅能赚点钱补贴家用,还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艾克生算是“扶贫车间”的老员工了,现在一个月收入能稳定在3000元以上。艾克生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家住石头镇三拐村上榜村民组的贫困户张大胜,是这一次采访中颇有特色的一户家庭。笔者来到张大胜家,他正坐在家门口的阴凉地编织渔网。只见他一边和邻居聊天,一边双手娴熟地在渔网间上下穿梭。去年已经脱贫的张大胜每天只做小半天活,一个月也能拿到1000元以上的酬劳。张大胜乐呵呵地说,他家是神龙渔具有限公司的一个加工点,每隔一段时间公司都主动往各个加工点送渔网编织材料,再将加工点做好的成品收回去,“交货当天结算,从来没欠过钱。”

在范期龙、艾克生、张大胜们身后,一条无形的生产线编织着另一张脱贫攻坚的“大网”,遍布石头镇的大街小巷、村村户户。庐江县石头镇素有“中国渔网之乡”之称,目前全镇拥有渔网加工企业800多家,年渔网销量5万吨,产值逾10亿元,产品远销南亚、非洲、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当地2万余人就业。“渔网制造和其他企业生产不一样。渔网生产手艺易懂、易学、易上手,场地也不受限制,房前屋后都可以用来作为工作场地。在渔网企业建立‘扶贫车间’,捻网、织网、补网……这些活劳动强度低,技术含量少,很轻松,上手快,有基本劳动能力的人都可以干。通过渔网企业“扶贫车间”模式,当地贫困户实现了真脱贫、稳脱贫。

为进一步加大精准扶贫力度,确保精准脱贫成效,近年来,庐江县石头镇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充分发挥渔网产业优势,搞起了特色渔网扶贫,通过实施“渔网+”模式,着力做好渔网产业扶贫文章。石头镇内部挖掘潜力、外部寻找资源,在利用本地渔网企业资源建立“扶贫车间”的同时,对村级原办公室、废弃学校等场所进行改建维修成为“扶贫车间”,大力发展渔网产业,带动更多贫困户就近就业。

与此同时,石头镇鼓励和引导渔网企业积极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帮扶行动,积极探索“渔网+贫困户”“渔网+基地+贫困户”“渔网+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模式,为贫困户提供长期就业和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石头镇引导辖区渔网企业提供“居家就业”、“送网上门”服务,使用老体弱贫困户利用渔网实现居家就业,并举办培训班,让贫困户免费参训并成功掌握渔网编制技能,在渔网企业实现就业。为调动贫困户编织渔网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石头镇由政府出资,对参与渔网编织的贫困户实行奖补,贫困人口年收入达3000元,经镇扶贫办核实后每人奖励720元,增强了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

据了解,通过“渔网+”的模式,庐江县石头镇打造了扶贫品牌,让贫困户都能长期就业、稳定增收、持久脱贫。如今,该镇204个贫困户326人依附在渔网产业链上,人均年收入1.3万元以上,现已全部脱贫。该镇党委书记朱长武深有感触地说,“渔网+”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走出一条既解决企业用工难、降低用工成本,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又增添地方经济活力“三方共赢”的新路径。“扶贫工作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下足绣花功,做到精准扶贫到户到人。”朱长武表示,接下来,石头镇将把渔网生产这个特色产业与脱贫攻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新动能。


来源:今日庐江报
责任编辑:梁如 徐小侠 马力强
安徽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