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七星关:分类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就地就业、精准就业

贵州学习平台2019-08-22
订阅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确保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稳定就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举措,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在毕节七星关区,从乡间小路到园区大道,从种植基地到工厂车间,处处有群众忙碌的身影。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七星关将就业扶贫作为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通过多种方式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精准就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保障。

群众在七星关区碧秀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收白萝卜

扶贫车间,脱贫“梦工厂”

在该区放珠镇永安村振兴锁厂里,一阵叮叮咚咚的声音不断传来。

此时已接近下午两点。

锁厂内,一串串挂锁整齐排列在桌上,工人吴安秀正熟练地换着锁芯。

吴安秀,今年50岁,永安村2016年纳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她的丈夫长期卧病在床,两个儿子在温州打工,她在家既要照顾丈夫,又要照顾两个上学的孙子。

“一天工资80元,一天大概能换150把锁芯。”吴安秀说,锁厂没有硬性规定所有工作必须在厂内完成,因此为了方便照顾丈夫和两个孙子,她平常都是把锁芯带回家去串。

像吴安秀这样依托扶贫车间就地就业的贫困群众,在七星关还有很多。

今年6月开始,野角乡西桥村村民陈秀红成了“上班族”,“走半个小时就能到车间,每天能赚50多元。”

陈秀红所在的扶贫车间,由入驻七星关经济开发区的服装企业援建,主要从事服装加工。该企业除了投资建厂外,还派专业人员对贫困户开展技术培训。

在长春堡镇,已建成的宋官村京福内衣厂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现有工人20余人(贫困户6人),工人工资平均每月可达3000元,生产出的产品主要出口到国外;合桩村兴达城电子有限公司占地面积近200平方米,现有工人50余人(贫困户10余人),工人工资底薪加提成,平均每人每月可达2500元。

在七星关,已形成这样一种共识:扶贫车间是发展产业、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和承接产业转移、稳定易地搬迁、推动就业创业、深化扶贫开发的有效举措。

基于这种认识,七星关区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并先后召开各项专题会,研究解决扶贫车间建设运营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聚焦增加群众收入,全力推进就业脱贫。

就业培训,发展“助推器”

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龙场营镇元岩村村民吴敏,育有两个女儿,均在校读书。以前,丈夫和她都在广州打工,夫妻俩每个月的收入在8000元左右,日子过得还不错。但一年前,丈夫在工作中摔伤,为了筹集手术费,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紧巴。此外,为照顾受伤的丈夫和两个女儿,吴敏也不得不放弃在外打工的机会,回乡靠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后来,在七星关区就业局和龙场营镇政府联合举办的一期就业引导培训中,得知七星关经济开发区电子厂需要工人,吴敏经过简单培训后就重新上岗了。

“以前在广州打工时,也是做电子产品,有基础、有经验,所以上手快,半个多月我就当上了组长,现在每个月的工资有3500多元。”吴敏告诉笔者。

目前,在全区各乡镇、村,像吴敏这样,通过参加就业培训而实现增收脱贫的女性,数不胜数。

群众有需求,人社有回应。今年,七星关区根据贫困户培训意愿,按照技能培训与产业结合、与就业结合、与增收结合的要求,有效整合分散在扶贫、农业、科技、人社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培训项目。通过开展上门授课、田间地头培训班、群众“点菜”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免费就业创业培训,确保每个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接受1次以上培训,学会至少1至2项实用技能,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全覆盖。

扶贫专岗,增收“定心丸”

雨后的乡村,变得格外清静。

和往常一样,戴着橘黄色帽子、穿着橘黄色外套的小吉场镇双林村村民刘恩江,提着扫帚,早早出现在了落叶遍地的乡间小路上。

今年59岁的刘恩江,左眼视力残疾,依靠政府提供的低保收入维持生计。

“政府现聘我为双林村护洁员,每月有600元固定收入。”刘恩江说。

扶贫送岗位,脱贫有出路。今年,七星关区相继出台了《毕节市七星关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就业实施方案》和《七星关区就业岗位信息收集推送工作方案》,并登记注册成立就业扶贫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负责收集“10+N个一批”公益专岗开发使用情况,使一大批贫困户成为护校员、护路员、护林员……

就业扶贫拔穷根。2019年,七星关区以转移就业脱贫为路径,集中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创业愿望的劳动者,实施“订单式培训、整建制输出、跟踪式管理”模式,分批分期、分类施策、多渠道引导和帮助他们就近就地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影响一批、带动一片”,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张广为)

来源:毕节日报
责任编辑:吴迪 季寅妮
贵州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