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地公园省,丰美水草以及特殊的喀斯特地貌,特别适合牛羊猪鸡等家禽的生长,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畜牧业。
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生态畜牧业发展领导小组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优先方向,坚持全产业链推进,继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品种繁育良种化、饲草供应本地化、标准养殖规模化、配套服务市场化、产品流通专业化上下功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畜禽产品供应保障能力。
听!贵州山地之上,正奏响一曲山地牧歌。
榕江县月亮山香猪养殖基地,香猪养殖户杨智正在了解香猪进食情况
生猪:过年吃肉“保管够”
2019年10月以来,受非洲猪瘟等因素影响,如何实现“猪肉自由”成为焦点话题。
贵阳市出台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实施方案,计划在2019年至2021年新增生猪存栏40万头,新建家庭牧场100个,推进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补贴20万头;
长顺县在县城新农贸市场建立惠民平价超市,供应猪肉等农产品,严格执行明码标价;
9月起,习水县联合当地农牧公司在全县开设40个平价猪肉售卖点,每天提供7吨平价猪肉供应全县人民……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猪生产发展,贵州各地畜牧业凝心聚力,保障猪肉价格稳定——
截至11月30日,全省生猪保供形势逆势回温,生猪存栏1540.5万头,环比增长1.2%,实现止跌回升;出栏1537万头,比1至10月增长24.6%。
坚决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畜牧业工作会议要求,坚持恢复生产和疫病防控两手抓,提升规模化养殖比重,坚决完成恢复生产目标任务,确保元旦、春节期间贵州猪肉市场供应稳定。
打好防控非洲猪瘟疫情硬仗。以控猪、控肉、控宰、控泔、控运“五控”为主抓手,推进大排查大消毒大宣传大整治工作,在全国率先实施对规模场、种猪场3公里范围开展排查清理,率先禁止使用泔水喂猪,率先实行生猪及其产品“点对点”调运。
鼓励龙头企业复产扩能。加快上海光明集团、广州越秀集团在黔生猪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温氏集团、德康集团等龙头企业扩产增养,在2020年实现光明集团项目达产25万头、越秀集团项目达产50万头、温氏万山项目达产20万头、德康松桃项目达产60万头,力争全省生猪出栏量基本恢复到常年水平。
天柱县注溪乡梨园土鸡养殖场里,管理员在捉鸡量体重
生态鸡:致富宝藏在林间
纳雍县寨乐乡英底村,一片片果林中一群群土鸡漫步林间。
伴随着阵阵鸡鸣,村民张永贵开始了新的一天。
全身消毒、进入圈舍、投放饲料,张永贵精心呵护着果林下的宝藏——“跑山鸡”。
“夏天收果子,其余时间养鸡,林下养鸡两不耽误。”张永贵介绍,以往单纯种果树,一亩地一年最多收入两三千块钱,现在搞林下养鸡,收入增加不少。
纳雍县是与龙头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书,发展生态鸡产业的1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7年,该县与贵州纳雍源生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林下土鸡养殖项目,采取统一鸡苗供应、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疫病防治、统一保险支持、统一回收销售的“五统一”模式进行规范化养殖。
目前,已在6个村建立了林下养鸡基地,帮助136户贫困户326人摆脱了贫困。
像张永贵一样,尝到养鸡甜头的贫困户还有许多。
8月,省农村产业革命生态畜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印发了《聚焦深度贫困县发展生态鸡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并与贵州15个深度贫困县逐一签订工作责任书。
截至11月18日,全省发展生态鸡产业的15个深度贫困县,已全部与龙头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书,建成鸡舍2288栋,发放鸡苗364.53万羽。预计今年底,15个深度贫困县将出栏260万羽,直接带动1万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生态鸡产业具有发展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带动大的特点,以深度贫困县为主攻区域发展生态鸡产业,是落实产业发展‘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的具体体现,是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效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省生态畜牧业发展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将集中火力,攻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强力推进生态鸡产业发展,助推各深度贫困县圆满完成脱贫摘帽任务。
2019年以来,全省聚焦深度贫困县生态鸡产业,主打瑶山鸡、竹乡鸡、黔东南小香鸡、长顺绿壳鸡蛋等一系列生态品牌,引进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2家、规模以上养殖场1738个,产品实现销售额达147.3亿元。
凤冈县永和镇党湾村徐卉森与妻子回乡领办森琴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
牛羊:牧场“高定”闯市场
贵州畜牧业T台上近年涌现出了一批批“高级定制”的牛羊。
这些牛羊到底用了哪些绝招,征服中高端消费市场?
绝招一:“新零售”让贵州黄牛晋升市场宠儿。
2019年7月,盒马鲜生创始人兼CEO侯毅称赞:“贵州黄牛是中国最好的牛肉。”
随后,贵州黄牛肉产品陆续入驻云南、重庆、四川等7个省份30家盒马鲜生超市,贵州黄牛迅速成为新零售市场的宠儿。
盒马鲜生区域采购总监代表赖军介绍,通过盒马供应网络,“贵州黄牛”迅速在全国多个城市上线销售,市民普遍对“贵州黄牛”质感给予好评。
在此前基础上,今年12月贵州关岭黄牛将入驻南京、苏州、无锡6个城市40余家盒马鲜生超市。
绝招二:“大数据”制造安全放心贵州牛羊。
从养殖到餐桌,“大数据”为贵州牛羊提供了安全保障。
如今,“智慧畜牧大数据平台”示范建设已在全省7个肉羊产业重点县建设,下步计划再延伸到肉牛产业重点县推广,逐步实现全省牛羊生产重点县全程可追溯。
12月17日,沿河自治县官舟镇枣树村的沿河白山羊原种场十分热闹,一群技术指导员,有人抓羊,有人拿手机录入信息。
“白山羊戴的黄色‘耳环’是大数据追溯耳标。”贵州东翔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东介绍。
2017年,该公司斥资1000万元,与贵州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自主研发了“云·羊宝”智慧畜牧大数据平台。2019年,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农户只需用手机对着耳标一扫,就能实现每只羊从养殖、屠宰到消费的全程可追溯。
绝招三:“大品牌”为贵州牛羊汇聚力量。
如何让消费者迅速认知贵州牛羊?
从地域上、名称上、行业上,把贵州牛羊品牌统起来!
今年5月,首个全省行业协会:贵州省牛羊产业协会成立。9月,贵州肉牛产业掷地有声:围绕打造“中国的和牛”,力争在5至10年把肉牛产业打造成千亿级的贵州特色产业。
20天后,在全省肉羊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上贵州再次发声:围绕打造“贵州山羊”总目标,努力把贵州打造成富有特色的全国优质羊肉供应基地。
“一个牌子一个说法,黔牧出山才能叫得响,市场才能卖得俏!”贵州黔牛出山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孝涛十分认同。
■故事:贵州凤冈县和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嘉骐:致力打造“中国和牛”
我曾经到过许多地方:小时候生活在台湾花莲、又在香港长大、在广州读大学……从未停下步伐的我,却因美丽多彩的贵州,因贵州的雪花牛,而留在了这里,进驻凤冈县。
我是一个实打实的“吃货”,尤其喜欢吃日本和牛。而贵州黄牛嚼劲十足,又生长在水草丰美的“山地公园省”,具有打造“中国和牛”的潜力。
然而,养好牛不容易,用本地黄牛做雪花牛更是个“技术活”!
正宗雪花牛脂肪是白色的,而贵州黄牛脂肪却是黄色的。
幸运的是,我邀请到日本和牛饲料配方专家和国家牦牛肉牛产业体系专家共同为雪花牛出谋划策。历时3年,终于成功地将黄牛肌间脂肪去黄呈白,培育出了肉质A5等级的贵州雪花牛。
如今,凤冈雪花牛已经成功销往广州、深圳等地,进入广州陈记顺和、广州炳胜等知名餐饮连锁店。
不仅如此,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户+贫困党员”的发展模式,免费为农户提供能繁母牛、育肥牛,并为农户购买保险和贴息,让农户代养,每年放养、寄养给农户边放边回收有50多户,寄养牛达750余头。
■故事:天柱注溪乡注溪村梨园土鸡养殖场负责人龙运魁:选对产业致富有路
“林下养鸡”是个好差事,每天与山林为伴,钱也赚了,心情也好了。和笼养相比,“林下养鸡”既能让鸡四处“锻炼身体”,又能为林地除害虫,节省了很多饲料成本。
我养的“林下鸡”有土鸡和五黑鸡,它们吃的都是玉米这一类的杂粮。
我每天需要做的就是把鸡放到林子里。每天鸡下的蛋满山都是,到林子里捡蛋,一天可以捡到100多个!
原来,我们村子里的人都只会种玉米和水稻,谁都没想过养鸡。毕竟,注溪村山路弯弯绕绕,即便是路硬化过,车依然很难上来,更不要说是成千上万的鸡了。
但是,反过来想。这里山路崎岖,鲜有人车经过,所以树林茂盛、空气清新,鸡受疾病感染的几率很小,为林下养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2018年,我参加乡里举办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之后,决定养鸡。我投资20万元,利用现成的210亩金秋梨林地,建了养鸡场。
如今,不光是我靠养鸡赚了钱,还带动了周围的贫困户。2018年,我养的6000多只土鸡带动了14户贫困户,每户分红1000元。今年,我又进了3000只鸡苗,卖掉了4000多只鸡,产值近40万元。(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赖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