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吴堡县:扶出精气神 帮出自信心

陕西学习平台2019-12-27
订阅
作者:闫景 霍喜龙 辛亚娥

殉职第一书记薛毅和郭晨琛用热血和生命践行了初心与使命;当了26年村支书的杨文太成立志愿服务队,为乡亲们赤诚相助;身患残疾的自强脱贫模范薛奶仁身残志坚发展羊子养殖,一举摘掉穷帽……

近年来,吴堡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典型带动、教育引导、鼓励激励等举措,解决贫困群众的“要干”问题和“愿脱”问题,培植了决胜脱贫攻坚的蓬勃活力。

宣讲扶贫政策。

激发动力——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做好房前屋后的卫生、积极参加村里的清洁打扫、种花种草都能换积分卡,积分卡可以在爱心超市里面兑换生活用品,不用自己花钱,这个爱心超市真是太好了!”日前,吴堡县辛家沟镇深砭墕村50多岁的贫困户寇区年手里攥着积分卡,在爱心超市里兑换日常生活用品。

群众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有了爱心超市的激励,村干部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村民记得准、答得好的给积分,寇区年成了“抢答专业户”。

同样作为深砭墕村的贫困户,霍兵虎离婚后以照顾4岁女儿为名,窝在家里,不思上进。在扶贫政策的激励下,村干部帮助他养蜂43箱,一年就收回了2万元的投资成本,尝到甜头的霍兵虎手脚也勤了。今年3月,村里给他奖励了白色涂料、电线、布衣柜,帮助他将房屋装扮了一番,前不久又给他申报新建了厕所。

吴堡县通过劳动换积分、积分换商品的办法,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向上向善、自强自立、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目前,全县实现“爱心超市”、“脱贫攻坚讲习所”100个行政村全覆盖。同时,该县逐村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村村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对订婚彩礼额度进行控制,对喜事操办范畴、办席标准规模、人情份子数额予以控制。各行政村建立“红黑榜”,通过村组审议,红榜亮先进,黑榜曝后进,引导群众知荣辱、争先进。

表彰先进。

近年来,吴堡县将新民风建设作为重要抓手,褒奖身边的凡人善举,营造“脱贫光荣”“争贫可耻”的浓厚社会氛围。10月18日,吴堡县举行了脱贫助贫模范暨第三届新民风建设先进典型表彰大会,在全县范围内评选表彰激励57个先进典型,并为获奖的10个优秀村集体、5个优秀带贫益贫企业、2个乡风文明示范村、14名优秀驻村队员、6名自强脱贫模范、4名助贫益贫模范、3名孝老爱亲模范、10名吴堡好人、3个文明家庭共颁发奖金99万元。在大力宣传奖励新民风先进典型和自强脱贫模范的同时,还公开曝光“懒赖推”“争访闹”和不孝子孙等反面典型,目前累计公开曝光反面典型12人。

同时,全面启动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向各镇、各村发放星级文明户牌匾1.9万余块。全县各行政村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并实行星级动态调整。截至目前,全县5730户文明户的星级发生了变化,其中十星级文明户241户,逐步消除一些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营造“脱贫光荣”“争贫可耻”的浓厚社会氛围。

凝聚众力——变“独角戏”为“大合唱”

冬日的午后,吴堡县岔上镇大枣湾村的老年幸福院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十多名老人欢聚一堂,玩纸牌、看电视、看农技书籍,谈笑风生,其乐融融。72岁的丁福年老人说:“孩子们都出去了,家里冷冷清清,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里人多热闹,吃饭有人操心,自己舒坦,儿女也放心。”

幸福院老人安享晚年。

丁福年的老伴多年前因病去世,子女外出务工,是村上的独居老人。今年5月,村里的幸福院开张后,他不用自己做饭,与村内其他老人相互照料,安享晚年。村上雇请了一名炊事员,负责老人们三餐饮食。幸福院里活动室、厨房、电视、休息床位一应俱全。

“我们村幸福院由废旧学校改造而成,目前有15位老人,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71岁。”大枣湾村委会主任卢永利说,“这些老人儿女不在身边,他们既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地盘,又不愿拖累儿女,幸福院‘离家不离村’的模式既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也缓解了子女在外谋生创业的思想顾虑。”

今年以来,吴堡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结合孝德文化,采取“政府引导、多方支持、集体建院、集中照顾”的方式,以村为单位建设老年幸福院。同时,制定了《关于依法落实子女赡养贫困老人责任的指导意见》,采取“政府拿一点、对口帮扶单位筹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方式,对全县各乡镇各行政村孤寡老人、自强脱贫户等进行救济帮扶,引领家庭子女自觉履行赡养老人义务。

截至目前,全县建成幸福院28所,成立村孝亲敬老理事会34个,收缴孝亲敬老基金113万元,其中贫困户子女缴纳75万元,县上奖补基金38万元。

政策激励——“潜力股”变身“上班族”

一年前,辛家沟镇张家坬村村民宋玉莲日子并没有太多“阳光”:自己悉心照料了13年之久的病重丈夫病逝,唯一的儿子又常年在外打工,贫穷、孤独使她终日不愿出门,不愿与人交流。

2018年9月,宋玉莲在村干部的介绍下,来到吴堡县宝船玩具有限公司工作,这是吴堡首个社区工厂,也是江苏省仪征市与吴堡县对口协作的“果实”。

“每月1500元,虽然不多但一个人的生活费够用了。”宋玉莲说道。对她来说,这份工作带来的不仅仅是收入,还有生活的充实和信心。工作之余,宋玉莲经常到文化广场上散散步,看看大家跳广场舞,也愿意和人聊天了。

搬迁群众在社区工厂务工。

“我们车间目前已经吸纳113名搬迁贫困群众就业,对政府、企业、贫困户来说,这种模式实现了一举多赢。”宝船玩具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星军介绍。

在脱贫攻坚中,吴堡县不忘发放政策激励大礼包,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打通“劳务输出、扶贫车间、社区工厂、公益性岗位”等就业通道,分类开展订单式、委托式培训,依托易地搬迁就业创业园和社区工厂、县镇村电商服务网络、城乡环卫保洁体系以及“仪征·吴堡就业直通车”,帮助2990名贫困群众找到了可靠的就业增收门路。

贫困“两后生”和大学毕业未就业的贫困家庭子女是脱贫致富的“潜力股”,吴堡县利用榆林职业技术学院这一对口帮扶资源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毕业后择优聘用到基层公益性岗位就业或推荐到企业就业。

与此同时,吴堡县还对有意愿发展生产的贫困户,按照单项产业最高1万元、每户最高2.5万元的标准,对其发展的产业增收项目给予补助,且不限定补助次数,同时将传统种养殖、经济林改优提升规范管理和农产品加工等全部纳入补助范围。

截至目前,全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596人,实施技能培训518人,扶持自主创业65人,发放自主创业补贴共计19.5万元,激励7500多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务创收超过1.2亿元。该县还实施贫困户主动脱贫激励政策,配套出台了生产经营奖补和务工奖补政策,共为1986户贫困户发放生产经营奖补496万元,为4854户贫困户发放务工奖补2268余万元。

来源:榆林日报
责任编辑:刘秀清 董艾彦
陕西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