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为何要下扬州

江苏学习平台2019-03-22
订阅
作者:于 锋

孟浩然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名句。诗中的“广陵”正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烟花三月,乘着和暖的春风前往扬州,最初只是诗人孟浩然的一次壮游,但此后的千年时间里,它却成为每一个春天里江南人踏青出游的优先选项之一。

大地回暖,春光明媚,春天里的扬州城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得“烟花三月下扬州”的风尚赓续不绝,传承至今?

字里行间,诗人们构建“诗意扬州”

孟浩然,襄阳人,盛唐时期著名田园诗人,与另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

身逢盛世的孟浩然,一生中很多时间都是在大唐帝国的大好河山间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根据《孟浩然年谱》等资料的记载,孟浩然和李白的初次相识是在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夏秋间,地点可能就在扬州一带。几年之后,在浙江绍兴担任山阴尉的诗人崔国辅邀请孟浩然前往绍兴、嵊州一带游览。孟浩然从襄阳出发,在路过江夏时与暌违多年的好朋友李白相逢。两位诗人在长江边的黄鹤楼依依惜别。因为孟浩然此次东去旅途中的重要一站是广陵,临行之际,李白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好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在写离别之情,友人挂帆远行,诗人目送离去,东逝的江水犹如李白对好友的依依别情。从诗意上看,这是一首普通的叙事诗,但后人却从中读出了另外的信息:烟花三月的扬州城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桃红李白,是天下最美的所在。如果唐代也有旅行攻略手册的话,肯定会将扬州列为春天出游的首选目的地。

“李白的这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给扬州城做了免费广告。”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杰认为,这首经典的古诗吸引了唐代的诗人纷纷来到扬州,不吝笔墨地写下溢美扬州的诗句。

孟浩然那次来扬州,作有《宿扬子津寄润州长山刘隐士》《广陵别薛八》《扬子津望京口》等诗。李白本人也向往扬州城。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论者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广陵之游”的羡慕。其实,李白本人曾数次来到扬州,留下了《淮海对雪赠傅霭》《题瓜洲新河饯别族叔舍人贡》《留别广陵诸公》《广陵赠别》等诗。他所写的《秋日登扬州西灵塔》:“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生动记录了扬州西灵塔(栖灵塔)雄伟壮观的景象。

《扬州唐代史考》记载,有唐一代,以诗名世的数百人中,确切到过扬州,或在扬州为官而又写有扬州作品传世的,多达六十多人,包括骆宾王、王昌龄、崔颢、高适、刘长卿、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杰出诗人。他们留下了和扬州相关的诗歌两百余篇,其中安史之乱之后创作的诗歌约占十之八九。这些唐人诗作对扬州的环境、风貌、名胜、古迹等方面都有详细描述,对于考察唐代扬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黄杰看来,张若虚“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和杜牧的《赠别》堪称“扬州诗词”中的代表作,将诗画扬州推向高潮。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景物胜西川”(杜荀鹤),这些从诗人笔下流淌出的经典诗句,使得千年后的人们依然对盛唐的“绿杨城郭”心向往之。

“扬一益二”,唐代的一线城市

在黄杰看来,“烟花三月下扬州”诗句固然发挥了广告效应,但唐代扬州城的繁荣和富足才是吸引人们纷至沓来的根本原因。唐代,扬州地处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处,地理位置突出,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当时扬州的城市规模虽然小于长安和洛阳,但其繁华富丽的景象是长安与洛阳都难以比拟的,所以有了“扬一益二”的说法。

所谓“扬一益二”,是指在当时全国范围内,以商业繁华的程度而论,扬州排名第一,益州(成都)排第二。这个说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卢求的《成都记序》:“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卢求虽然更爱益州,但他记录的流行说法,分明显示扬州排在益州之前。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二五九卷中首次明确了“扬一益二”的说法:“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再次提到“扬一益二”:“因其商贾如织,故谚语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旧唐书》这样描绘唐代的扬州:“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扬州城经济繁荣,商铺林立,来自全国各地的盐商、茶商、珠宝商、药商、木材商活跃在这个繁华都市中。扬州出产的铜镜、毡帽、蔗糖、刺绣、船舶、丝织品、木器家具在海内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扬州城内分布着果品市、饼市、鱼市、酒肆、餐馆等各种行当,人们往来其间,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层台出重霄,金壁摩颢清”“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看看这些诗句,你能遥想唐代扬州的市井繁华。

那时的扬州还是一座具备国际声誉的城市。黄杰介绍,唐代的扬州城里既有日本的遣唐使、新罗的书生,更有扬州高僧鉴真大师因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被尊称为“天平之甍”。新罗人崔致远在扬为官后回国,因大力传播唐朝文化被尊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

李白写下“烟花三月下扬州”,和他齐名的杜甫则有一句类似的诗句“商胡离别下扬州”(《解闷十二首》),来自波斯和大食的商人在扬州的集市上售卖药材、象牙、香料以及玛瑙、翡翠、猫儿眼等各种宝石,至今扬州还有“波斯献宝”的俗语。同时,他们又将中国的丝绸、工艺品销往海外。美国汉学家薛爱华在其名作《撒马尔罕的金桃》中将扬州比作“东方的威尼斯城”,赞美唐代的扬州是“一座钱货流畅,熙熙攘攘的中产阶级城市”。

“烟花三月下扬州”成流行的旅游风尚

唐代以后,虽然受到战火洗礼,但扬州城的繁华依然持续,尤其是在清代,随着扬州成为两淮盐业中心,扬州的富庶再次名闻天下,造就了瘦西湖、个园、何园、小盘古、天宁寺、大明寺等令人流连忘返的胜迹。“一次次的重新崛起,使得扬州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是人们心向往之的目的地。”黄杰说。

竹西佳处,淮左名都,除了文化上的繁盛,商业上的繁荣,扬州地处江淮之间,自然风光优美。每到春天,扬州城莺啼燕语,绿草如荫,春色迷人。清代诗人王士祯的《冶春绝句》:“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阑干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清代扬州藏书家马曰璐《南园春柳词》:“城隈春水赤阑桥,一片晴波翠袖招。我自独来先欲醉,好风频动最长条。”诗人们笔下,浓墨重彩地描摹绿杨城郭旖旎春色的诗句层出不穷。

千年之后,李白的那句金牌广告词“烟花三月下扬州”依然吸引着全世界的宾客在春光明媚之时前往扬州城。一首流行歌曲《烟花三月》将李白的诗句化入其中:“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黄杰认为,“烟花三月下扬州”已成为流行在江南地区的旅游风尚。

据悉,目前的扬州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瘦大个”(瘦西湖、大明寺、个园)等旅游景点的扩容或完善,古运河、古遗址、古城镇、古街巷、古村落等成为重点挖掘的旅游资源。扬州旅游也不仅仅只关注“烟花三月”而是“四季”,扬州将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世界人民都向往的诗意城市。

“骑鹤上扬州”中的扬州是哪里

说完了“下扬州”,我们来说说“上扬州”。

梁代殷芸《小说》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几个朋友在一起各言其志,有的想做高官,有的想发财,有的想骑鹤上天成仙,其中一人则想三者兼而有之,称自己要“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骑鹤上扬州”中的“扬州”是指哪里呢?答案有点意外:此处的“扬州”并非现在的扬州市,而是南京。

“扬州”一名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中,传说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分为九州,扬州是九州之一。《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州”,将包括现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的广大区域都划入扬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后演变成郡以上的军政机构,刺史称作“州牧”。十三刺史部中也包括扬州,辖区依然很大,包括今长江以南,江西、浙江等省,但有趣的是,现在的扬州市辖区当时归入徐州刺史部。

东汉时,扬州治所先在历阳(安徽和县) ,后搬到寿春(今安徽寿县)与曲阿(今江苏丹阳)。三国时期,魏国和吴国都设有扬州,前者治所在寿春,后者治所在建业(今南京)。西晋以后,东晋、南朝等时期,扬州治所都设在建康(今南京),如今的扬州市当时属于南兖州。由此可见,隋朝之前的扬州,与如今的扬州市并没有多少关联,后者在这一历史时期称为广陵、海陵、山阳、吴州,并不隶属于六朝时期的“扬州”。因此,六朝诗文歌谣“骑鹤上扬州”“闻欢下扬州”“江陵去扬州”“还侬扬州去”等所指的“扬州”其实是南京。

隋初,吴州被改为扬州,设总管府,现在的扬州城才与“扬州”这个名字有了关联。唐武德九年(626),唐王朝将扬州大都督府和扬州的州府机关迁到现在的扬州市,从那时开始,“扬州”这个名称就专用于广陵。

作者单位: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陈相利
江苏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