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创作的相声才是最有价值的”——访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常佩业

辽宁学习平台2019-09-03
订阅
作者:嵇思嘉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什锦苏盘、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没想到一个年近七十的老者,对这样的相声经典贯口张口就来,字字清晰,一气呵成。因缘际遇,从小与相声结缘,入行近60年,把相声艺术深深地刻在了骨血里。“尽我所能,为发扬中国传统曲艺文化做点‘小小的’贡献”,辽宁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常佩业先生是这么想的,也用了自己一辈子的艺术追求来践行这一承诺。

常佩业(右)讲述自己的从艺经历与创作理念。

“学艺哪有什么窍门?只有苦练”

早在报考曲艺团之前,多才多艺、聪明机敏的常佩业就被父亲的好友,沈阳曲艺团的相声演员冯景顺相中,直夸他是个学曲艺的好苗子。1962年,年仅11岁的常佩业进入沈阳曲艺团进行正规系统的专业相声学习。常佩业回忆说,当时除了文化课外,还有非常严格的专业训练,包括形体、语言、表演等基本功,在冰天雪地里站着背绕口令更是家常便饭。小时候的刻苦训练给常佩业奠定了良好专业基础的同时,也造就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

常佩业说了许多年相声,到现在每天都还要练功。他随口给记者表演了几段贯口,并介绍说,相声贯口讲究“慢而不断,快而不乱,每个字都像钉子一样钉出去,清晰、精准”,如果疏于练习,“嘴就‘拌蒜’,上台不行。”所以,他除了每天早上起来固定练习一小时基本功以外,还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零碎时间进行练习,比如等电梯的空闲时间,旁人悠闲地玩手机、看广告,他就自己到安全通道背词。常佩业笑着说:“学艺哪有什么窍门?只有苦练。一定要不厌其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舞台上不出纰漏。只要我在舞台上站着,我一定要把最好的东西给观众。要不然别人凭什么给你鼓掌啊!”

如今的常佩业,闲暇之余练习书法,画国画,写诗,每样都有所成就。他说自己从小练习写书法,时至今日,还能做到每日临摹。在常佩业看来,做任何事情都要下苦功夫。只有刻苦练习,形成肌肉记忆,才能保证台词张嘴就来,绝对不出错,表演、写字、画画,都是如此。“(相声表演)一句话少一个字、多一个字,声音高一点、低一点,节奏慢一点、快一点。画画,多一笔、少一笔,颜色重了、轻了,位置、调度差一点都不可以。”

常佩业去大学演讲时,也经常告诫年轻人不要幻想一夜成名,不要幻想不努力就能得到什么。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有所收获,踏踏实实地学习、干事、创业,付出了才能得到。

师父的艺与德为他指明方向

作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先生在东北唯一的一位弟子,常佩业现在回忆起与马老先生的师徒缘分,依然十分激动。1984年,常佩业与金炳昶合作的相声《临死之前》在全国首届相声大赛中一鸣惊人,获得“作品”和“表演”两项一等奖,当年的颁奖仪式更是为此特意安排在沈阳举行。这次的亮眼成绩使得他的业务能力被马季先生所认可。后来常佩业通过中央电台的一位曲艺编辑联系到马季先生,表达了他对马季的仰慕之情,马季先生欣然同意收常佩业为徒。同年,在杭州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常佩业正式拜入马季门下。

在马季先生的引领下,常佩业的技艺与德行又有了进一步提升。当时的马季虽然已经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相声艺术大师,但为人十分谦和,对艺术精益求精,对每场演出认真负责。马季的平易近人、公道正派、对写作的钻研和对舞台的敬畏给常佩业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老师的影响下,常佩业在业余时间会安排一些慈善性、公益性的慰问演出、讲座;慰问白血病患者,为了圆患病棋童的梦想,举办公益棋局;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探望老人、孩子。常佩业想用自己本身的影响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别人,回馈社会。“古人说的厚德载物,物就是福气,就是说你做的善事越多,你越能负担起你所得到的名声和物质。”“就像相声讲究说学逗唱,是综合的艺术,人也是多方面的综合体,也是社会的一员,尽管不一定所有事都做得好,但应该做的一定要尝试。尽量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现在,常佩业同时担任好几个学校的名誉校长。到大学讲课,为了吸引大家,他就讲演出的小失误,讲春晚的故事,金句频出、妙语连珠,逗得大家捧腹大笑的同时,最后归纳到对艺术的负责,有了挫折要面对。他到农民工子弟学校做校外辅导员,捐书,讲课。有的高三学生,由于课业紧张,对前途有所担忧,常佩业就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关爱他们,开导他们。

不遗余力把沈阳相声发扬光大

沈阳相声与北京、天津相声相比,因为东北人的个性特点使然,更加的粗犷、大气,爱憎分明,表演的动作幅度大。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沈阳相声让北京、天津的相声甘拜下风,但近几年日渐式微。

常佩业不希望沈阳的相声就此没落,期待沈阳相声有朝一日能重新回到国家的大舞台上,就尽自己的努力,帮助喜爱相声的年轻人。他收了几个“80后”的徒弟,为了支持他们,支持现代相声事业的发展,从来没在大舞台以外的场合表演过的常佩业到一个咖啡馆的小舞台上,面对仅有的几十个观众表演。这对常佩业来讲也是个难得的经历。“就像坐在炕头上跟家里人唠家常似的,特别生活化。”常佩业笑着说。他希望年轻演员得到锻炼,激活他们的创作欲望,“创作是相声演员的生命,输血不如造血。让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沈阳相声才能走得更远”。反观其身,由于经常和年轻人在一起,也促使常佩业大量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作品更加生活化,接地气。“有新东西才能写出好东西,你要比观众多思考一步,大家都知道的你老生常谈就不行,所以需要不断学习。”

常佩业在练习书法。

常佩业认为,自己从来就不是个“艺人”,而是一位文艺工作者,自己担负着一位相声表演者的责任,“让人们听到之后意识到相声也是有文化的,是一件艺术作品”。他创作的每一个作品都是有感而发,都是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作品一定要有意义,没有主题思想净胡扯瞎逗乐可不行。用挤眉弄眼、丑态百出等哗众取宠的廉价手段来赢得观众的笑声是不可取的。当然,有思想性,有主题,不是说非得给人讲什么大道理,也不是上台作报告,说教意味浓厚容易招致反感。这就涉及如何不留痕迹地表现自己想要表达的价值观,怎么把艺术与意义完美结合,这就是艺术的高度。”

对于什么是好的相声作品,常佩业十分肯定地说:“贴近老百姓生活,反映当今社会现象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有些传统相声传递出非常浓厚的文化意味,比如对春联,对出的对子十分工整雅致,给观众美的享受,这是以常佩业为代表人物的新潮流相声要发扬和传承的,“传统的东西我们应该学习,但是在传统相声的基础上一定要有创新”。

近年来,常佩业总会写一些有感而发的小诗,多数都能反映出他乐观开朗,心胸开阔的性格特点。他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他亲笔写就的这样一幅字:“倚山摘月做奖牌,破云天宫也立足。无意千秋创大业,却敢万里闹江湖。”这四句诗是他对自己这些年艺术生涯的一个总结,同时,诗中那种一往无前的豪气也是常佩业心路历程的真实体现。

采访结束后一周,记者来到常佩业的徒弟们进行表演的小剧场,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把沈阳相声的魅力。看着台上神采飞扬的年轻面孔,再看周围观众们饶有兴味的享受表情,我仿佛明白了常佩业先生说的——“为人民创作的相声才是最有价值的”。(摄影 李钢)

来源:《党建文汇》2019年第8期下半月
作者单位:党建文汇
责任编辑:郭星 王海 于海涛
辽宁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