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农村示范福利院巴东水布垭农村福利院:“花园式”家园里安身享晚年

湖北学习平台2020-01-06
订阅
作者:彭绪艳

绿荫环抱的福利院内,公寓楼房错落有致,院落宿舍干净整洁,文化长廊点缀其间,亭台花草掩映成趣,蔬菜水果满园飘香……三五成群的老人,或在林荫道徜徉,或在休闲长廊聊天,或在娱乐室下棋打牌。呈现眼前的,是一个富足恬美、幸福和谐的乐园。

这里是湖北省巴东县水布垭镇农村福利院,一个国家级农村示范福利院,一处适合颐养天年的“风水宝地”。

水布垭镇农村福利院鸟瞰图。陈美强 摄

“花园式”家园:赏心悦目

2019年12月12日,从恩施城出发在巴东县野三关镇下高速后,转道S245省道向水布垭集镇方向行驶。大约40分钟后,车子停在“世界高坝”水布垭大坝上游的清江岸边,水布垭镇农村福利院就位于清江南岸顾家坪村,前面是高峡平湖,后面是大面山,与水布垭风情集镇隔江相望。

走近福利院大门,门庭上“厚德载物,大爱无疆”的院训赫然入目。沿着宽敞的水泥路前行,“文化引领,实干兴院”标语格外醒目。道路两边绿树成荫,休闲廊亭随处可见,硕果累累的柑橘林透露出这里的殷实。在福星楼广场,10多名院民聚在一起晒太阳、聊天,一派惬意。

院民其乐融融。彭绪艳 摄

走进院民宿舍,每套两室一厅的居室内住着两位院民。房间地板铺的是防滑地板胶,客厅放有桌椅和洗脸盆架;卧室里配备有多功能护理床、床头柜、衣柜、挂衣架、电风扇,崭新的绒料三件套、毛毯等床品叠放整齐,随便打开一间衣柜,衣物叠放得整整齐齐,浅蓝色的窗帘将房间点缀得更加温馨;卫生间内,电热水器、洗漱台、洗澡椅、马桶等设施一应俱全。

温馨整洁的院民卧室。彭绪艳 摄

“一般情况下,福利院只要闻不到异味就算很好了。但我每次来这里都有惊喜和感动,每来一次受教育一次,每来一次震撼一次。”巴东县民政局负责人说。

“这里真的是集家园、公园、庭园、乐园于一体的农村福利院,不愧是全国先进典型,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当天,巴东县信陵镇福利院一行5人来水布垭镇农村福利院参观后,感慨不已。

水布垭镇农村福利院建立于2004年,2008年从杨柳池搬到水布垭集镇,利用清江水布垭工程业主闲置的武警营房维修改造成6000平方米住宿楼、综合楼。同时还打造了文化长廊,印有“福星楼”“寿星楼”“风味楼”等字样的楼房,让朴素的宿舍楼、餐饮楼增添了文化韵味;大小活动室、医务室、理发室、取暖室、院民广场等一应俱全;院区通道全部硬化、院区环境全部绿化、各长廊凉亭全部美化,真正形成了“四型四园”,121名院民生活在“花园式”的温馨家园之中。

院内亭台花草掩映成趣。彭绪艳 摄

2019年10月,水布垭镇古树坪村十一组村民邓正本和妻子谭熊秀,带着智障儿子入住福利院后逢人便说:“我原来还舍不得自己的‘老窝’,在福利院住了一段时间,才感觉到什么叫‘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福利院的条件比我家的好百倍!”如今,邓正本参加打扫院内环境卫生,妻子谭熊秀也主动到后勤厨房帮些忙,一家人在这里惬意生活。

“经济型”庭园:丰衣足食

中午12点是午饭时间。当天,福利院“风味楼”偌大的餐厅内,院民正自觉排队打饭。羊肉炖萝卜、肉沫炒豇豆、白菜炒豆皮、蒸南瓜,院民端着“三菜一汤”围坐在圆桌旁,边吃边拉家常,其乐融融。

好伙食让院民们吃得很开心。彭绪艳 摄

“以前在家里,饿了煮点面条烧个洋芋就是一顿饭。来到福利院,一日三餐顿顿有肉吃,小菜每餐变花样,真是落到福窝里了。”说起福利院的生活,86岁的院民谭凤莲满脸堆笑。

福利院厨房操作间,“尽最大努力提高院民生活水平,以最大限度满足院民个性需要”的标语特别醒目。工人师傅将当天宰杀的猪肉、羊肉进行分解、打包和贮存。墙边摆满了装满干辣椒、干土豆片、干白菜、干四季豆、洋芋粉、辣椒酱的玻璃储物罐。据介绍,福利院除大米、植物油等大宗生活物资需购买外,所有蔬菜、肉食都能自给自足,吃不完的还可做成干菜和腊肉。

这个占地200多亩的福利院,被分为生活区、办公区和生产区。生产区内,25亩柑橘林挂着金灿灿的果实,绿油油的蔬菜长势良好,错落有致的猪圈牛舍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肥猪、山羊、肉牛膘肥体健。一个曾仅集中供养13人的边远农村福利院,一跃为国家级农村示范福利院,得益于院长王德琼10多年的坚守及其“文化引领,实干兴院”的办院理念。

福利院内文化引领无处不在。彭绪艳 摄

2007年,站过讲台、任过村官、当过副镇长的王德琼,“改非”担任水布垭镇民政办主任兼福利院院长。为让院民享受家庭式生活,王德琼充分利用院内土地资源,根据院民特长、身体状况和意愿,分成种植、加工、养殖等班组,合理种植时令蔬菜和经济农作物,办起养殖场、腊肉加工厂,改造蔬菜基地、果园,做到了一年四季蔬果、鲜肉不间断。

年近70岁的谭元朋,每天忙着做篾器用具,充实又快乐。自从进了福利院,他重新捡起篾匠手艺,一扫愁容,吃饭香了,身体好了,在福利院还找了老伴。

菜园除草、院内打扫、喂猪放牛、手工编织……老人们在福利院各司其职,既享受了家庭式生活,又体验了劳动乐趣,还能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院民们乐此不疲。“有了自己的生态园,院民们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小资生活,除吃肉吃菜完全自给外,每年还能创收近20万元。”王德琼介绍,通过10多年探索,福利院走出了一条“以院养院、生财补院、科学办院”的新路子。

“人文型”乐园:乐享晚年

“福利院民福气大,院内建设人性化;当个院民真清闲,一定好好珍惜它。福利院民福气大,院内服务人性化;当个院民真享福,人文赛过温馨家……”吃过午饭,爱唱歌的院民杨美珍坐在宿舍前,边晒太阳边唱《院民之歌》,唱到动情处还留下了幸福的泪水。

院民吃饺子庆元旦。陈美强 摄

72岁的杨美珍是个盲人,刚进院时脾气暴躁,还喜欢骂人。对此,她的护理员吴为成耐心以待,尽己所能满足老人的心愿。一次,杨美珍老人念叨食堂的大锅饭吃腻了,要是能吃上一顿家里炒的肉丝饭就好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第二天,吴为成就从家里给老人带来了腊肉丁炒饭。从此之后,老人把护理员当成亲人,性格也越来越随和、开朗,还爱上了唱歌,经常自编自唱一些歌曲感恩党和政府。

福利院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院民的性格、生活习惯各异。将这些人组织到一块过集体生活,谈何容易?该院引入“院民自治”微治理模式,让“我的养老我做主”口号铭刻在院民心中,逐步探索出一条让不同个性的院民都能开心生活的暖心之路。

“每天睡觉前和起床前清点人数并报告给值班人员,做好本寝室内安全管理工作,组织院民搞好寝室内外卫生……”在一张自治管理公示牌上,室长彭学卫的工作职责清晰明了,4间寝室是他的管辖区。组织由院民组成的环卫、护理专班,定岗定责、严格考核;身体好的院民和身体差的院民、思想表现好的院民和有思想障碍的院民结成对子,互相照应;性格活泼的院民和内向孤僻的院民组成搭档,互相感化。

驻足文化长廊、评比公示栏,“五好”院民、劳动模范、环卫标兵、优秀室长等月月有新人;院风院纪情况牌上,偶尔也会贴上几份处理决定亮亮“黄牌”。2019年11月15日,朱云成等15名院民因表现良好、工作积极主动、服从安排,被福利院通报表扬;2019年10月31日,院民郑开辉与另一院民因过道之争殴打他人,违反院纪院规,被通报批评。

福利院表彰先进。陈美强 摄

日常服务中,该院工作人员紧扣“超越亲情见大爱”主旋律,借文化之力打造院民之家,探索出一套规范、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创建起“人文型”乐园。在这里,有多条不成文的规矩:院民生病住院,院长王德琼亲自看望,给予100元慰问金;院民住院或回村探亲,工作人员开车接送;院民去世,院内举办一场丧事,每年春节、清明扫墓两次……

在“自己办好自己的事”自治模式下,院民习惯改了,性格变了,文明新风漾起来了。院里还成立了“夕阳红文艺宣传队”,组织院民唱歌、跳舞,开展各种娱乐比赛。在院民活动室,院民们看电视、读报报、下象棋、玩扑克,成了重要的娱乐生活。

62岁的谭德举是个有着11年“院龄”的老院民,也是院里“夕阳红文艺宣传队”骨干,他自编的《院民应该都知恩》《我们都有一个家》《门口一条河》等歌曲在全院传唱。有了精气神,他越活越年轻,还经常劝慰院民:“院里的衣、食、住、行条件这么好,我们能在这里安度晚年,生活比蜜甜,只有服从管理、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才算真感恩!”

在先进管理模式引领下,水布垭镇农村福利院在一片废弃的厂房上,蜕变为一个集“休闲型家园、景点型公园、经济型庭园、人文型乐园”为一体的温馨家园,先后被民政部、湖北省、恩施州授予“农村五保供养先进单位”“农村三星级福利院”“模范福利院”,其办院模式正走向荆楚大地,吸引众多民政工作者前往参观、学习。

硕果满园飘香。彭绪艳 摄


作者单位:恩施晚报
责任编辑:蒲丹 王紫薇
湖北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