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强
2011年至今,国内的CRO(临床试验业务)行业每年以20%的幅度高速增长,嗅觉灵敏的创业者们纷纷投身于这一领域,逐渐形成了如今“群雄并起,逐鹿天下”的局面。
1988年出生的李浩强,正是这批掘金者中的一个。他和三位小伙伴所创立的杭州皓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不到4年,从一个年研发收入只有150万元的创业型公司,一跃成为了年研发收入达4000万元的大中型企业。
2019年6月,皓阳生物搬进了杭州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作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打造的,也是浙江省内唯一一家省级生物医药高新产业园,聚集了众多世界五百强和民族领军企业。这次搬迁对于还在快速成长期的皓阳生物来说,无疑将成为它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笔。
爆发式增长的背后,不仅仅是这一波行业红利带来的助推,更是因为这位年轻布局者的敏锐和远见。
惊人的皓阳速度
2015年底,李浩强从一家世界领先的药物研发企业离职,成立了皓阳生物。彼时,国内CRO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此时的李浩强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冲动。“时不我待,再不抓住这一波增长,怕是连粥都要喝不上了。”他戏称。
现阶段肿瘤免疫治疗正进入蓬勃发展期,生物药正在赶超化学药,成为创新药主力。CRO作为生物创新药的支撑行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益于前者的“物种大爆炸”式的增长。有数据统计,2016年,中国CRO行业市场销售额达462亿元,同比增长21.9%,而到了2018年,销售额飙升到了678亿元,2019年预测的市场规模更是将超800亿元。
选择来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业,是李浩强再三思虑的结果,他被这片创业热土所迸发的活力吸引,被身边创业者们的坚持鼓舞着。
浙江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
健康医疗产业是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打造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在我们还是一家初创企业时,就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这一点让李浩强深受感动,“余杭产业扶持政策很成熟,皓阳生物从初创到小有规模,每个阶段需求不同,在这里都有相应的部门扶持指导,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春风化雨。2019年,皓阳生物搬进了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这里的邻居既有贝达药业、民生药业等国内龙头药企,也有瑞士诺华、美国礼来、法国赛诺菲等一大批全球业界航母。
皓阳生物在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办公场地
目前,皓阳生物在杭州和上海共建有近7500平米的研发及办公场地,拥有抗体药物成药性分析、蛋白瞬转表达、抗体重组蛋白CMC开发、抗体偶联药物(ADCs)开发等技术平台。
李浩强希望,皓阳生物有一天也能“只要一张信用卡、一支笔,就可以为客户研发一款新药”,现在他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成立近4年来,皓阳生物服务了数十家制药企业,其中包括了A股主板上市企业,也包括港股的准上市公司。2018年9月,皓阳生物获得了5000万元A轮融资。
久有凌云志
想当初,李浩强和他的3个小伙伴下海创业时,4个人都是搞科研出身,没有人接触过市场,也没有人手上有客户资源,这种魄力从何而来?
李浩强认为,自己很幸运,“2011年入职至今,我见证了国内CRO行业的起与兴。作为一个旁观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我很期待自己能做点什么。”
算上自己,李浩强团队的4个技术狂聚在一起自有优势:CEO李浩强曾完成过近十个国内外项目的细胞株构建和工艺开发的工作,目前这些项目均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副总经理戴明舒既有CRO工作经验,又有5年跨国制药企业抗体药物研发经验;林帅曾负责过国内为数不多的抗体—药物偶联项目的开发以及生产;靳维维曾参与和完成数百个抗体、融合蛋白的表达和分析鉴定工作。
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基础以及对技术的极致追求,皓阳生物得以很快地打开市场。就在成立的第二年,公司被认定为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17年被认定为杭州市雏鹰企业。
一般而言,创业公司的早期都是野蛮生长。然而,皓阳生物创立伊始,李浩强就明确建立了一套制度。“要转变一个老员工很难,而如果从员工一入职就加强培训和引导,就会顺畅很多。”
“为什么需要这套制度?我希望企业在不过分依赖某个特定人员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运行得很好。”皓阳生物的团队从初创期的4人,壮大到现在的60余人。“我们的制度每年都会根据团队的规模和公司的发展,做调整和升级。” 李浩强说。
现如今,皓阳生物的发展十分顺利。若干年之后,国内CRO的格局会如何?那时候的皓阳生物又能走到哪一步?未来在这个自信的年轻人脸上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