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黄鸿强抱着何子健当起了校外义工,为老人送爱心餐。
12月5日,国际义工日,晚上7点,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男生宿舍楼108号房。
黄鸿强与何子健同坐在一张床上,兴奋地回顾刚刚去旧圩居委会爱心饭堂,陪伴困难家庭老人蔡相吃饭的情景。
二人是同学,一个是顺德本地人、一个是新顺德人,以兄弟相称。哥哥黄鸿强,17岁,湖南娄底人,肌肉结实、身高1.75米,家庭经济一般;弟弟何子健,16岁,广东佛山人,患有软骨症、不足1米高,家庭状况较好。
遇到残障人,有的人可能会绕着走,13岁那年入读陈村镇初级中学初一的黄鸿强也一样,他看到同班、不同宿舍的何子健,心里也有排斥。何子健的家长,正忙于找保姆,看看能否驻校照料孩子的起居。
得知老师要选派学生照顾何子健,有的同学心里在打鼓,担心任务落到自己身上,自己又无法照顾得好。
黄鸿强被选上了,有同学笑话他:“谁叫你长得这么胖,就该你。”
黄鸿强的家长也急了:“耽搁学习、休息时间不说,万一伤到身体怎么办?”
师命难违。黄鸿强听了老师的话,每天抱着何子健上下楼梯上课、回宿舍,还要给打饭、洗碗、洗衣服等。
就这样,黄鸿强一直比别的同学更辛苦,忙完何子健的事情之后,才能做自己的事情。尽管黄鸿强年少也贪玩,常常想丢下何子健出去玩,但一想到何子健那声“谢谢!辛苦哥哥了”,便“于心不忍,过意不去”。初中三年,他习惯一切以方便弟弟为主,但他也曾希望快点毕业,回归与其他同学一样的日子。
面对黄鸿强的帮助,何子健也非常矛盾,看着哥哥一直担当自己的“双手”和“双脚”,心里总想怎么来报答,“哥哥这样照顾我一个残障人,才是最强大的人。”
一楼教室来回四楼144个台阶,鸿强抱着子健爬上走下。
终于初中毕业了,眼看就可以自由玩耍的黄鸿强却难舍何子健,他心想:“没有我,在不同学校读高中不知谁能照顾你。”
何子健的家人也在操心他未来的学校生活,家人希望他能一直与正常人在一起学习与生活。
缘分注定,同学情永恒。
2018年9月1日,黄鸿强和何子健却不约而同考进了陈村职业技术学校,同是电商专业,同为182班。
陈村职业技术学校不是特殊教育学校,但每年都会招收报读又达到分数线的残障学生。顺德区第一职教集团党委书记、陈村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梁泽洪说,目的就是要让教育来阻断“因病致贫”以及“因残失学”。
学校敢招生,自有解决办法。可还没等班主任黄兴龙选派,黄鸿强第一个报名继续照顾何子健:“因为没有谁比我更了解他。”
此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何子健的骨质变形严重,走路不稳,日常生活、学习无法自理。
一楼来回四楼教室144级台阶,黄鸿强抱着何子健爬上、走下;教室来回宿舍902步的距离,黄鸿强守护何子健往返,不管风雨天还是炎热天。
“来,试试骑上你的‘小毛驴’,我们回宿舍咯。”黄鸿强小心翼翼地把何子健放到儿童自行车上,何子健骑着自行车在前,黄鸿强跟在后。
“这是我认识你以来的第二辆单车,上一辆都被你骑坏啦。”
“是你经常要坐上去,压坏的……”回宿舍的路上,兄弟俩说着笑着。
此刻,广东冬日的阳光照在这两名青年的身上,格外温暖。
这一切,让同学们没有了议论,家人也没有了数落。
教室来回宿舍902步的距离,鸿强风雨无阻护送子健往返。
“孩子一心要帮助子健,肯定有他的主见,我支持儿子,这是他一生中收获的第一笔宝贵财富。”黄鸿强的妈妈陈冬英说,如今她给儿子送吃的,肯定会带两份。
“儿子不用保姆,能在同学帮助下自我融入社会、自我学习,真是想不到。”何子健的家长把学校、同学给孩子的帮助记在心里、落在行动,他们一家不断参加学校、社会的各种慈善活动。
电商182班有堵“笑脸墙”,黄鸿强抱着何子健的笑脸照片,让人看到了一名青年的爱与美德以及另一名青年的坚韧与顽强。
偶尔,黄鸿强也会身体不适或者请假,但这不妨碍何子健的生活与学习,其他同学会主动接力给予帮助。
“饭来啦。”听到室友郑嘉锐的呼喊,黄鸿强和何子健回应道:“小胖,今天吃什么啊?”
“我都知道你们兄弟俩的口味了,一个吃辣椒,一个要清淡。”
国际义工日的顺德尽显浓浓的爱心。
“兄弟”两人边吃边聊。
“子健你昨晚打呼噜你知道吗?”
“有吗?你也打呼噜吧?”
听到两人的对话,同班同学赵芷岚笑着说:“我们好好珍惜吧,再过一年多就毕业了,也听不到了。”
“那我们一起努力,一起追梦,一起考上同一所大学,陪伴彼此的时间就可以长一点。”黄鸿强、何子健齐声回答。
“如今,鸿强和子健不但学习成绩好,他们每天还都是用好心态和同学们相处,受鸿强的影响,子健变得风趣幽默,招人喜欢,已经成了同学们的‘开心果’。”走进团委办公室,陈村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处主任钟全荣,指着墙上的“服务他人,服务学校,服务社会”宣传语给记者算了一笔“风气账”:黄鸿强的行为是延续他家的好家风,他获得顺德区“美德少年”称号,带动了电商182班的班风,班级被学校评为文明班集体、先进团支部;好的班风带动了校风,学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而他们两个家庭更是顺德人与新顺德人相融的榜样,这一切让成千上万师生、家长都能一同维护这股有爱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