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居民张亚琳穿过地下室走廊,发现这里就是一个小世界,有书店、健身房、电影院、玩具屋等多种活动空间。“跟外面相比,这里干爽、明亮,既舒适又新潮,没有什么比‘酷’更贴切的形容词了。”张亚琳说。
张亚琳口中的地下室是一处“地瓜社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北里小区13号的地下室二层,共计450余平方米。虽然“身处”地下,但却灯光明亮、空气清新、功能齐全,可为周边近2万名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
2018年,北京市开展了“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首开望京物业积极响应,配合政府对地下空间进行清理整治,改善小区地下空间环境,消除安全隐患。
“清理后的地下空间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为了能给居民带来更多便利,我们把地下空间充分利用,与街道、中央美术学院通力合作,共同启动了这处地下室的改造工程,引入地瓜社区。”负责花家地北里小区物业服务的北京首开望京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康安分公司经理马广田说。
所谓“地瓜社区”就是将地下闲置空间改造成社区居民的空间,并在空间内以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吸引社区家庭来交流体验,使邻里在地瓜社区中相识相知,打造一种互信、协作、交流、和谐的生活氛围,打破邻里关系的淡漠壁垒,让社区居民在社区生活中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参与感。
居民有了共享客厅
在花家地北里小区13号楼,记者看见一座长方形的白色小房子静静伫立在楼旁空地上,窗户里透出暖暖的黄光,这就是“地瓜社区”的地上入口。沿着长长的黄色台阶一直下行,便可窥见这个“地瓜社区”的全貌。
经过改造的地下室干净敞亮,设计简约,黄色地面,白色墙壁,划分为静区和动区。在静区有社区电影院、社区创新图书馆等空间;动区有共享教室、社区画廊、亲子活动屋等空间。
马广田说:“‘地瓜社区’属于一个半公益半盈利项目,主要还是为居民提供免费的公共服务,当然也有场地需要收费,比如一些组织会租用场地来办活动等。”
家住花家地北里的李阿姨是“地瓜社区”常客,2岁的外孙女在这里和几个年龄相仿的小伙伴成了好朋友。
“我就住在13号楼,下来很方便。小朋友们有时候玩累了,还能在这儿看会书,挺不错的。”李阿姨说。
白天,这里是居民活动场所。在共享教室内,居民可以自行组织邀请教师讲课;在社区画廊,居民能挥舞手中画笔,绘出自己所想的事物。放学后,这里是孩子们的托管中心、游乐场,亲子活动屋的共享玩具和书籍给孩子们带来学习和玩耍的乐趣。天气不好时,这里是居民们休闲的避风港,新风系统源源不断的输送着清新空气,让居民在这里自由呼吸。
我的地下室我做主
“如果地下室被改造成社区共享空间,您希望里边有什么?”在“地瓜社区”改造前,地瓜社区负责人和志愿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社区。他们准备了花种,用不同的种子对应不同的房间功能,做成种子投票机制,让居民选择并种下自己选择的投票。
“我1995年就在这个小区住了,小区连个娱乐设施都没有。”“我想有个小型的电影院,图书馆也行。”“我希望小朋友们能有个聚在一起玩耍的地方”……社区里197名居民参与种子投票,这些居民的心声通过播种,在地下空间开花。
“由于花家地北里地瓜社区毗邻中央美术学院,多年来,社区和学校互相滋养。”花家地北里社区服务站站长谢宝杰告诉记者,在“地瓜社区”建造过程中,首开望京物业投入了大量精力,积极配合望京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政府部门完成前期各项工作,提供装修、水电等基础服务,协助设计和施工方对排风系统进行改造,解决了地下室阴暗潮湿的问题。中央美术学院投入大量学生力量,通过学生们的设计和规划,促成了美院与社区的资源对接,让“艺术”能够更真切地走入平凡社区“生活”,让“生活”启发更多“艺术”创造。
艺术休闲有了好去处
记者注意到,在“地瓜社区”的各个空间角落里均有美院学生的设计作品,在长廊一侧,是记录着花家地变迁史的花家地文献展;在共享客厅,有利用花家地北里旧物再创造的花家地改造前模型、图书馆内的老式书柜……
“这些年,花家地北里社区不论是环境还是居民设施,我们都做了大量整改工作,现在社区旧貌换新颜。你看,在社区小广场内,就有利用废旧自行车改造的公共长椅。”马广田说。
社区没有这个地下空间之前,社区居民之间是疏离的,相互不了解的。而现在,环境变漂亮了,邻里关系和谐了。
花家地北里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首开望京物业关注居民感受,以提升居民的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陆续为居民新建了休闲广场、设立了垃圾集中堆放点、绘制了创意十足的文化墙……几年间,小区的环境逐渐变好,秩序井然,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和小区居民的支持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