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大工匠:从一名技校生到全国领域专家

河南学习平台2019-09-05
订阅
作者:王韶卿

登上铁塔,带电作业,置身强电场,高压线触手可及。这样的工作场景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带电作业技术专责陶留海再熟悉不过了。21年来,他从一名技校生到一名普通的送电工,再从一名国家电网公司最年轻的领军人才到全国输电线路带电作业领域的专家,成长轨迹的背后是陶留海默默的奉献和无悔的青春。

陶留海

只要肯吃苦、肯钻研,学历不高也可以干出名堂

1995年,陶留海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新郑重点高中,同时又收到了南阳电力技工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读高中,上大学是每个莘莘学子的梦想,不过求学漫长,需要花很多钱。上技校,早就业,可以为家分忧,最终陶留海选择了技校。

技校毕业后,由于专业不对口,工作的专业跨度也相当大,但陶留海快速适应并且迅速成长为岗位中坚。

“靠的就是学习,一方面向老师傅们学习,一方面向书本学习。白天干活时带着小本子,不懂的地方全都抽空记下来,晚上再通过学习把它们弄明白。”陶留海说。

参加工作后的头十年,晚上12点半之前他基本没回过家,都在单位学习。2008年,成为国家电网公司首批生产技能专家,且是最年轻的一位。那一年,他才30岁。2014年,他顺利通过国家电网公司领军人才选拔考试,成为当年国网河南电力唯一一个输电检修专业的领军,也是国网河南电力唯一一个具备技术技能双专家称号的员工。2016年12月,他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完成了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一名国内输电运维和带电作业专家的蜕变。

陶留海在户外工作

面对世界最高电压等级,要挑战更要突破

2018年5月26日上午9时,位于北京昌平的中国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内,陶留海及其团队成员在一基高压线塔下集合完毕。

为了能够在世界上最高电压等级的线路上实施带电作业,陶留海做了很多准备。他通过开展±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线路带电作业方法和工器具装备实用化关键技术重点攻坚课题研究,先后成功研制了专用屏蔽服、电位转移棒、绝缘拉棒等带电作业防护用具和工器具,填补了系列带电作业关键技术世界级科技空白,并经中国电科院检测及现场试用,具有灵活实用、可靠方便特点,能够完全满足现场作业和安全需要。

自参加工作以来,陶留海累计开展包括特高压线路在内的带电作业450余次、3400余小时,实现作业零差错、零事故。

陶留海

创新,为电网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2009年,我们开始了国家第一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线路带电作业方法和工器具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创新突破和实用成果。”

据了解,带电作业最关键的工序是等电位转移。特高压沿耐张绝缘子串进电场,转移电位时距离人体最近的是均压环,直径达12厘米,就像碗口这么粗,传统的那种开口只有三、四公分的夹头式转移棒不能用,需要研发一种新型电位转移棒。

为了找到合适硬度的金属材料,陶留海去了多家废品收购站;;为了确定结构形状,他和同事在库房自己制作,一遍遍地做实验、展开讨论。

“有一天,看到环卫工夹垃圾的钳子,我来了灵感,突然想起了物理学符号Ω,样品做出来后,我特别兴奋。为了验证可靠性,我们专门去中国电科院征求专家意见,检测结果符合要求,并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这个Ω型电位转移棒,在现场应用效果特别好。后来,好多兄弟单位来我公司调研特高压带电作业,对这件工具赞不绝口,一定要拍个照,回去推广应用。”

近年来,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37项,省公司级以上创新成果和科技论文奖50余项,获得中国电力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能源创新成果一等奖、全国电力技术成果二等奖、国网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国网公司青年创新创意大赛金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省部级奖项20余项。

面对未来河南超特高压电网的快速发展,面对“三型两网”建设的新要求,陶留海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不忘初心,立足岗位,不辜负组织对我的培养和信任,为建设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做出自己新的更大贡献。”

(原载于2019年9月3日映象网)

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映象网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映象网
责任编辑:胡鹏 田建光
河南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