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玉原石(湖北荆山玉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供图)
荆山一带多金玉
2000多年来,和氏璧妇孺皆知。
卞和献玉的故事见于《韩非子·和氏》。
楚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
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匠鉴定。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几天几夜,眼泪哭干了,血也哭了出来。文王听说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
卞和回答:“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普通的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
文王便叫玉匠剖开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宝玉,又命人仔细雕琢成器,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和氏璧成为楚国的国宝。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提出以15座城交换和氏璧,此为“价值连城”典故出处。又因此引出了完璧归赵的故事。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这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
传说秦王政用和氏璧制造了玉玺。刘邦灭秦后,子婴将玉玺献给了刘邦,玉玺成为“汉传国宝”。汉末董卓之乱,玉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玉玺一度流传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玉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玉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从此下落不明。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玉石,当属和氏璧。和氏璧承载了中国一段曲折的历史,同时也承载着卞和的坚守、忠诚、血泪。但可惜的是,因为最终下落不明,和氏璧是何种玉石一直不得而知。我们能知道的仅有两点:和氏璧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时间:春秋时期楚厉王至楚文王,即公元前758年至公元前675年。
地点:楚山,即楚国的荆山,在今襄阳市南漳县以西、保康县一带。
荆山有玉,这在《史记》《韩非子》《水经注》中均有记载,但“荆山一带多金玉”的说法,始终缺乏有力的佐证,致使荆山玉长期陷在历史的迷雾中。史书上记载: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据说,西汉时期,王莽曾经为汉平帝雕刻了一枚玉玺,被加号“安汉公”。
荆山玉到底是什么样子?唐代《录异记》曾有点滴描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
是否真的如此?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难窥真容。
如今,保康发现了荆山玉。
据了解,荆山玉矿位于聚龙山中心,沮水、南河流域是荆山玉的重要出产地,并延伸覆盖到神农架、十堰、宜昌等地。现已勘探出帝王黄、祖母翠、神农红、木纹红、嫘祖玄青(祖母石)、荆山象牙白、葡萄红、鸡油黄等8种荆山玉。
保康荆山玉文化研发中心联合中国地质大学的专家团队,几十年来对早期楚文化和荆山玉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研究。他们成立了湖北荆山玉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宝协、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国土资源部武汉岩矿测试中心、湖北省宝协、中华玉文化博物馆、地质八队、地质七队、湖北省工艺美术协会等多家单位,与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的多位中医药专家教授一起,对荆山玉文化及应用开发开展了深入研究,获得了一系列成果,即将进入开发利用、成果转化阶段。
记者近日专程赶到保康,探寻楚文化中的隐秘珍宝——荆山玉。
用荆山玉雕刻的印章(湖北荆山玉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供图)
荆山玉出自哪个荆山
章茨伍,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北保康荆山玉文化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他用30多年的时间,以保康为中心,在神农架、宜昌、房县、南漳等地孜孜不倦地寻找,终于找到与史料所载和氏璧极为相似的石头。他还查阅大量史料,探究楚文化与荆山的关系。
在保康县的荆山玉展示中心,记者看到由天然多色的荆山玉雕刻而成的各种玉器,有黄色为主间以其他色彩的,也有墨色、象牙白等颜色的玉石雕件和首饰、摆件等。“《录异记》中的‘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不正是天然多色吗?”一见面,章茨伍就带着记者参观起了荆山玉。
但采访却不是从荆山玉开始的,而是从楚先祖出自哪里开始。原因是楚先人来到荆山,正是利用这种五色石和当地药食同源的植物炼丹制药。
章茨伍介绍,综合《史记·楚世家》等史书记载,楚先人乃黄帝第七代后裔季连,季连属祝融氏,后也属熊氏,他是楚部落的第一任首领。季连从北往南迁移,步行来到原始森林京宗。
京宗在哪里?章茨伍说,大量历史记载显示,就在南条荆山。
综合《左传》等史料所载,早期楚人曾在丹淅至荆山一带活动。全国有四处被称为荆山,分别位于湖北省南漳县西部、保康一带;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至河南省灵宝县;安徽省怀远县西南;甘肃的灵台县。其中,陕西富平荆山及河南灵宝的山脉,这两个荆山直线距离百十公里,后人将其划为北条荆山。南条荆山山脉从湖北南漳西一带山脉起,贯穿保康全境至神农架东。
北条荆山以黄帝时代铸鼎而闻名,南条荆山以楚国发源地而闻名。南条荆山的京宗以炎帝神农部落活动而得名。“京”的甲骨文形状看上去像一座瞭望台,类似后来的“阙楼”,“京”的本义就是指“高耸的建筑物”。《墨子》记载:“子以攻伐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楚熊丽,始讨此睢(沮)山之间。”可见熊丽最初在沮水发源地的山间。《史记》记载:“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诗·墉风·定之方中》记载:“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水经注》记载: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之首也。汶阳郡沮阳县位于现在的保康县与神农架交界的位置。由这些史料可以推断出,京宗便是景山,也是楚山。景山是荆山之首,位于南条荆山山脉。《湖北建制沿革》引用《禹贡》记载得出:“湖北西北部属郧阳管辖,东南属荆州管辖。景山,荆山之首也。”
《韩非子》《荆州记》均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
湖北保康荆山玉文化研发中心文史部主任周忠军介绍,南条荆山环境宜人,气候温和,动、植、矿物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熊氏依靠南条荆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质基础,建立了繁荣强盛的楚国。
综合诸多历史文献记载,以及今人的论证和近年考古发现,南条荆山周边有商朝晚期和周朝早期大量的文物遗迹,是西周文化的聚集地、楚国的发源地。
周忠军说,楚先人来到京宗,封此山为景山。景山的意义就是:在此山首峰插上了旗杆,有占有此山、人人崇敬的意思,所以后来就有了“孝景”之说;还有一层含义是站在高楼观景四方的意思。章茨伍说,由此可见,卞和发现宝玉之地就在湖北襄阳的荆山山脉。
为何有眼不识荆山玉
中国玉文化有近万年的历史,但为何很长一段时间荆山玉只见于史籍的记载,极少见到传世物?“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卞和献玉的故事。”保康县荆山玉文化研发中心的专家说。《荆州记》记载:(临沮县)西北三十里有清溪,溪北即荆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抱璞之处。
据了解,湖北荆山玉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人员与地质专家多次勘查,并辅以现代地质科考技术,发现以古景山为中心的地带有很好的宝石砾岩,这种石头在远古时期被称为五色石,也就是红黄多色天然矿物质和玉石的结合体——荆石、金玉、荆虹、荆山玉。但这些璞玉沾水后才显得透润,有阳光才可以照射出各种色彩,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它看起来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另外,这种石头最主要的特点是周边的物质均为金黄色或红色,若不打磨就像黄泥,打磨后才显得光鲜亮丽。
湖北保康荆山玉研发中心地方文史研究员、助理工程师章景惟认为,玉石的原石从古至今就被称为璞,开璞见玉是玉匠的基本常识,厉王的玉匠们就是因为荆山玉璞玉的特征轻率地否定了卞和。到文王时,玉匠将这块石头打磨后才发现它是美玉。
回到为何极少见到荆山玉的传世物这个问题,保康县荆山玉文化研发中心的专家们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届中国美工行业艺术大师、雕刻大师仵海洲介绍,中国用玉的历史分为巫玉、帝王玉与民玉三个时期。巫玉,是指我国史前时期由巫占有用于事神的玉器,巫觋不仅以玉事神,还预知祸福。帝王玉,以玉体现王权。华夏文明的政治理想中,王者应是有德的君子。基于这种政治理想,选定“玉”为“德治”和仁政的物化标志。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诗经》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从此,玉器突出了一个“温”字。宋代,玉器开始进入平民百姓家。到民玉时期,玉成为社会安定、繁荣、和谐、幸福的物化和象征。中国人对玉一直以温润为主要的评判标准,而荆山玉则是色彩斑斓、耀眼夺目。
“早期的玉石,人们多选用以红黄为主的多色角砾结构的材料,荆山玉是在那一时期被人们认识的,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产量很少。”章景惟介绍,在历史上,荆山玉还有治病养生的功效,后来被用于炼丹、制药。荆山山脉产五色石,也叫荆石、荆虹,是道家炼丹制药的主要原料。对此,《神农本草经·金石部》《本草纲目》等诸多医学名著都有记载。
其次是地壳运动使出现这种美石的地方被泥土、石块所掩埋,传之后世的极少。
2004年,在神农架、房县、宜昌、保康交界处,与史书记载相符的红黄多色矿物质和玉石的结合体被专家发现。通过研究、检测,人们发现这种玉石与史书记载的荆石、金玉、荆虹、荆山玉相吻合。它含有硅、铁、铝、钠、石脂等,这就是荆山玉的特性。
据考证,荆山玉是在数亿年前通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在特殊的环境下形成的。被泥土、石块掩盖后,因近年来的一次泥石流冲刷,荆山玉才出现在人们眼前。这就解释了为何此前很少有人发现这种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