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不高,最高峰海拔1301.9米。
骊山也不陡,山势平缓逶迤,1个小时就能轻松登顶。
正如《古迹志》描述的:“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骊山,几乎不具备任何“名山”的特质。
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治,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骊山,又注定是一个演绎浪漫而传奇的中华故事的地方。
从古至今,无论是关于伏羲、女娲的美丽传说,还是经历诸侯争霸图强的宏伟历史,或是见证扭转中国革命前进方向的热血事变……骊山,都从未缺席。
八千年悠长隽永的中华典藏,在骊山,深情地演绎着。
骊山蜿蜒盘旋的盘山公路。记者 赵晨 摄
华夏民族的“伊甸园”
如果立足陕西来研究中国文化,那骊山一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传,蓝田县华胥镇曾是母系氏族社会杰出首领华胥氏的部落所在地。传说她是伏羲、女娲的母亲,是炎黄二帝的直系远祖,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
正是因为她的传说,骊山脚下的华胥镇,至今仍享有中华民族“伊甸园”的美誉。
什么样的传说呢?6月28日上午,蓝田县华胥文化研究会会长曾宏根娓娓道来。
据说,上古时期,华胥氏是踩着雷神的“大脚印”,孕育了伏羲和女娲。那时大雨不断,洪水滔天,为躲避灾难,华胥氏带着儿女沿甘肃、河南一路迁徙,直到洪水退去才发现同胞已全部遇难。担心人类灭绝,经上天同意,她让伏羲、女娲成婚生子,这才孕育了华夏儿女。
“虽是传说,但这却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表达着华夏儿女的文化认同和美好祝愿。”曾宏根说。
循着传说的踪迹,记者来到华胥镇孟家岩村的文化广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会长石兴邦题写的“华胥陵”石碑静默矗立。村子里,华胥氏的陵寝化作了一座长满树木的土丘。
跨过孟家岩村西边的一条大沟,华胥镇政府退休的工作人员樊养林带着记者来到宋家村深处的一处古院落。“传说,这就是华胥氏怀孕时休息的地方。”他说。
森森古柏掩映中,一块高约2米、刻着“古华胥”字样的石碑巍然挺立。解梁石题写的“伏羲肇娠”“黄帝梦游”字迹依稀……
改革开放以来,蓝田县政府先后召开6次全国性华胥文化论坛和多次华胥文化研讨会,形成《华胥宣言》: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氏时代是仰韶文化时期;华胥陵是中华民族的母亲陵;华胥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先祖;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
随着距今约115万年至110万年的蓝田猿人遗址、距今6000多年的姜寨遗址、距今约212万年至126万年的上陈遗址等不断被发现,考古与传说的契合,让骊山这座中华民族的“伊甸园”,增进了越来越多中华儿女的文化共识。
骊山烽火台遗址。周幽王曾在这里戏诸侯。记者 赵晨 摄
远去的“烽火”岁月
骊山是一部史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成长记忆。
从周秦汉唐的王朝兴衰到中国革命的曲折前行,一段段远去的“烽火”岁月,都在这里留下了生动的注脚。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相传,周幽王就是在骊山点燃烽火,博得了褒姒的欢心,却一把葬送了西周的天下。
“不爱江山爱美人,周幽王身死国灭,影响可谓深远……”6月27日下午,当记者爬上骊山烽火台时,43岁的雷子正操着一口临潼方言,向游客解说。
雷子不是导游,是山后张河村的一名普通村民。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来烽火台当义务解说员。他总不忘提醒游客,要以史为鉴。
或许,这便是人们所理解的历史责任和自觉担起的历史使命。
——千年鸿门坂,一宴乾坤转。
从骊山山顶逐级而下,沿东北方向驾车约40分钟,便到了新丰街道鸿门堡村鸿门宴遗址处。
鸿门宴博物馆馆长王小鹏说,2000多年前,这里横着一公里长的峭塬,塬的中间像被劈过,南北洞开像城门,人称“鸿门”。于是,便有了“鸿门坂”“鸿门堡村”等地名。
公元前206年,秦帝国覆灭,新政权未立。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一场没有烽火的战争“鸿门宴”,在这里惊心上演。
“刘邦是从这里翻围墙逃回灞上的。”讲解员段档梅带着记者来到一座用玻璃罩保护起来的旱厕遗址前,地上那一串跨度很大的脚印再现了当时的危急。从遗址向东北望去,项羽修筑的地下暗道和一段夯土城墙仍清晰可见。
楚霸王刀光剑影鸿门设宴,汉高祖绝地逢生千古留名。
——兵谏亭处论英雄,一代英豪著春秋。
华清池景区五间厅的外墙上,深深浅浅的弹痕永久地留了下来。
“1936年12月12日清晨5时,环园打响第一枪,正在这里休息的蒋介石跳窗逃到山上,9时左右,被东北军在半山腰处虎斑石的夹缝中找到……”唐御汤遗址博物馆原馆长魏基智介绍。
兵谏事件让中国历史“拐了一个弯”,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掀开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或令人遗憾、或慷慨激昂、或无畏豪迈……数千年过去,在骊山的环抱中,这些遗迹仍在讲述着那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情怀。
这是骊山沧桑的经历,更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见证。
骊山“兵谏亭”。记者 赵晨 摄
华美历史再绽放
几千年来,华美壮丽的骊山历史弥足珍贵。骊山脚下的三秦儿女,从未辜负历史的馈赠。
身高1.78米左右,身穿战袍,腰系束带,腿扎行藤……6月28日,在临潼博物馆里,来来往往的游客总要在3尊昂首挺立的“秦代武士俑”前驻足良久。
工作人员梁方说,这不是一般的陶俑,这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的“排头兵”。
在她的讲述中,45年前的“历史记忆”被缓缓打开。
1974年,临潼大旱,全县兴起打井热潮。农民杨志发等人在西杨村的柿园打井,挖出一堆陶俑人头和残片。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得知后,以一篇题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内参,揭开了尘封2200多年的帝国秘密。
秦始皇兵马俑震惊了世界。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恢宏磅礴的大秦帝国再现光彩,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世界舞台绽放。
《长恨歌》演绎出大唐的绝代风华。记者 赵晨 摄
华美的历史,不止于此。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与骊山融为一体的华清池,因温汤出众,自古是君王的离宫别苑。“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盛唐时期,多才多艺的痴情皇帝唐明皇与绝代佳人杨贵妃,在这里演绎了一场浪漫的爱情故事,缠绵悱恻、至真至美。
史载:“唐明皇选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子弟’。斯为梨园发轫之始。”由此可见,唐明皇和杨贵妃也曾为中国戏曲作出颇多贡献,可称梨园“鼻祖”。
2006年,华清池景区以骊山山体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做舞台,推出一台大型历史实景舞剧《长恨歌》。
绚丽的舞台上,历史与现实交汇,自然与文化交融,人间与仙境化为一体,盛唐的历史“活”起来了。一流的表演,吸引着中外无数游客流连忘返,夜夜梦回大唐。
据介绍,自2017年3月1日起,中国首次发布实景演出服务的三项国家标准,全部以《长恨歌》舞剧为蓝本。骊山,正在走出华美的历史,走向绚丽的未来。
盛夏,记者行走在蒙蒙细雨中,无论是骊山上的地质公园,还是白鹿原下的秦岭绿道,青松翠柏、碧水岱山,仿佛几千年的历史又在眼前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