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山村,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近几年来着力做好传承与发展这篇文章,自从被录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似乎一夜之间,声名鹊起。纷至沓来的游客,看了日新月异的村容村貌后,都会禁不住去寻觅岁月遗存的印迹和人间烟火的记忆,于此感受沧海桑田的嬗变。
董家山村鸟瞰
董家山村三面环山,西面临水,空气澄明,原野肥沃,小河流淌,绿树掩映。整个村子依山势而建,酷似一只巨大的燕子窝,娴静安逸地酣睡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古意盎然,一方形胜。
董家山村酣睡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
据史料记载,董家山董氏和上虞石浦、渔家渡、洪桐、庙湾的董氏都出自新昌雪溪一脉,先祖可追至宋时衢州龙游立德乡金紫荣禄大夫翰林大学士时用公,在龙游立德历十四后,迁居雪溪,成为雪溪董氏始祖,后其弟侄又散处上虞东山下、渔家渡等各成一派。董家山始祖是久一公子,由雪溪迁居于狮子头岗,曹娥江畔,垦殖耕耘,繁衍后代。相传,董家山村董氏先祖未定居之前,已有陈氏人家居住,叫“陈里山”。后因董氏子孙繁昌,人脉旺盛,世传耕读,渐成望族,遂改称“董家山”,距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
董家山村的老房子
据说,明以前村子里有三个董氏祠堂、十个景点及众多深院大宅,但因嘉靖年间一场大火,毁于一旦,令人扼腕。现在所看到的建筑,是经过一段时期的修养生息,在清末民国初期董家山人于废墟上重建的,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宅主要有:培坤太公的老台门、嘉祥太公的大厅、培圣太公的八间头、培圣太公哥哥的上坎台门、俞再兴的甫记台门、董岳政的十四间头、董斐园的上虞第一座木结构三楼、董恕清的十六间头,其他还有说不出来历的小台门、杨店王台门、幼记台门、歪巴台门等等。
董家山村木结构的老房子充满古风古韵
走进董家山古村落,扑面而来的是浓得化不开的古风古韵。静寂的台门,深邃的弄堂,拙朴的厅堂,苍凉的天井,斑驳的墙体……
董家山村老台门
在古村落里,曲曲折折安放着几条弄堂,幽深而逼仄,远离了闹市的喧嚣,避开了尘世的名缰利锁,天光云影筛泻而下,悠悠逸逸了数百年。那些被脚板和岁月磨砺得发亮的青石板、鹅卵石,色泽青纯,古朴厚重。那些拐弯抹角的弄堂,看似波澜不惊,却不知记录了多少家庭上演过的一场场人生的悲喜剧,有人曾经哭过,有人曾经笑过,但一切都随着匆匆的时光,烟消云散。抬头间,翘角的马头墙依然笑迎天空,几只斜飞的燕子掠过头顶,清凉的风轻柔地从弄堂里吹过,摇曳着挂在墙上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蔓,生长在瓦缝里一丛丛葱茏的野草,往昔的云烟似乎一伸手即可触及。
董家山村老屋子的木雕
董家山村的老台门在结构上,一般都是围墙、门楼、天井、回廓、大厅、厢房等布局,无不体现了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美学。虽然内部房间众多,但因设计合理,光线足,空间大,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这也反映出主人的精明,既考虑到大厅的华贵,满足礼仪的要求,又顾及到居家过日子的平安和便利,确实是匠心独具。那些寓意美好的木雕、砖雕、石雕,有绽放的菊花、饱满的莲蓬、鲜活的鲤鱼、八仙的传说、西游的故事,还有刻着“流芳百世”、“吉昌祥瑞”、“紫气东来”等字样的匾额,历经数百年,即使濡染上了岁月的风霜,却依然能看得出它的非同凡响,美轮美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