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故事|齐禹抗战纪念馆

山东学习平台2019-12-12
订阅

齐禹抗战纪念馆,现位于山东德州禹城市伦镇北街,2015年,在原伦镇革命烈士纪念堂的基础上重修扩建。

1945年9月,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374名齐禹烈士,在齐禹县委书记张治安、县长孙馨远主持下,在禹城五龙寺为抗日烈士隆重立碑。1946年7月27日晚,土匪李连祥指使他的走卒悄悄窜到五龙寺,砸断了石碑,然后堆上柴草,浇上汽油,点起大火烧了一夜,将五龙寺和纪念碑烧得面目全非。齐禹县委、县政府决定,一方面在五龙寺旧址重立纪念碑,另一方面向土匪李连祥部攻击。经过充分的准备,很快在五龙寺的废墟上又重新竖立起三通纪念碑,重刻374名烈士的姓名、职务和籍贯。

原三通碑

1950年5月20日,齐禹县撤销,辖区分别划入齐河县和禹城县(今德州禹城市)。因纪念碑位于禹城境内,每年的祭扫和日常的维护管理工作,就交由禹城负责。鉴于五龙寺古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纪念碑兀立于旷野中,风吹日晒不利于保护管理,决定在伦镇境内修建纪念亭,以保护纪念碑。在伦镇街北开阔地修建一座八角亭,石基高台,红柱青顶,亭上书有“革命烈士纪念亭”7个大字,将五龙寺旧址上的三通石碑迁入八角亭内保存,并决定对中碑重新选石镌刻,除保持原有的碑文、发起人姓名和烈士名录外,新增后发起人14人,落款为禹城县人民委员会重修,1957年4月上浣。

1968年,八角亭在风雨侵蚀中又出现颓败迹象,伦镇公社党委再次筹集资金,组织能工巧匠将八角亭改建成两层的四方亭子,下层存放纪念碑,上层可登高远眺,形成一个景点,供四方人士前来观瞻。

1973年4月,伦镇公社党委和革命委员会,为了缅怀革命烈士,又将四方亭扩建成五开间的革命烈士纪念堂,以便长期保存纪念碑,让烈士的英名世代相传。

原伦镇革命纪念堂为五开间。屋内堂中立有石碑三通,东西一字排列。中碑高180厘米,宽70厘米,底座高19厘米;东碑高158厘米,宽63.5厘米,底座高21厘米;西碑高156.5厘米,宽65厘米,底座高16厘米。碑上刻有碑文和烈士的名字,以及碑联、横批等内容。碑文在中碑前面,烈士名录以东前、西前、中后、东后、西后的顺序分刻在三通碑上,记录着抗日战争时期在齐禹县与日军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374名烈士的姓名、职务和籍贯。

201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伦镇党委、政府决定修建齐禹抗战纪念馆,总投资180万元,建设面积6900平方米,新建革命烈士纪念馆,增设了石雕牌坊、纪念碑和碑廊等,配套建设了教育讲堂。主馆展示内容分为齐禹抗战大事记、齐禹抗战历程、图说抗战故事、烈士名录、伦镇英雄等14个部分,生动展示了齐禹8年抗战的历史岁月,真实叙述了齐禹人民的抗战历史和抗战英烈的动人事迹。同时,馆内还展示了革命先烈的同学、战友韩哲一、赵振清等老领导为革命先烈题写的诗词。

齐禹抗战英雄纪念碑

齐禹抗战纪念馆自建成以来,利用清明节、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纪念日,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尤其在“两学一做”“群众路线教育”等学习教育活动中,纪念馆作为禹城全市的主题教育学习基地,以优质的服务水准,先后共接待市内外参观团队200余个,党员3万余人,举办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80余场。

齐禹抗战纪念馆已成为禹城、齐河及周边重要的教育基地,分别获批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山东英才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德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禹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禹城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中共禹城市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中国建设银行禹城支行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禹城农村商业银行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德州通讯站
作者单位:中共德州市委党史研究院
责任编辑:祁小丽 王晓璐 陶云江
山东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