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广顺镇来远村,一块硕大、平整的蔬菜基地呈现眼前,地里绿油油的蔬菜,惹人喜爱。在地头,几十名当地群众正在采摘蔬菜,一派繁忙景象。
昔日的广顺镇来远村,百姓祖祖辈辈都是靠种植稻谷、玉米为生,活路又苦又累,除了能养糊口外,基本没有什么收入,很难让农民摆脱贫困富起来。如今,长顺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产业革命”,“革”出了新活力,百姓效益凸显。
进出两线 创模式
初冬时分,气温下降,纵然寒意来袭,在长顺大地各个坝区,百姓劳作的热度依然不减。走进长顺县白云山镇思京大坝,梯田旱地、纵横交错,村民们正在有序的栽种黄心大白菜,预计春节前后迎来丰收。
今年以来,长顺县以500亩以上坝区产业调整为抓手,积极创新产业选择、组织运行方式、产销对接、资金运用,推行“进出两条线”参股发展,(进线:即合作社划定区域内所有农户土地全部集中流转进来,出线:合作社将土地重新组合,让农户重新认领种植),促进农村蔬菜产业增产增效,推动农村产业革命迈上新台阶。
白云山镇思京大坝属于全县32个500亩以上坝区之一,由上百块大小不一的水田和旱地组合而成,共2000多亩。在过去,由于土地分散、种植结构单一,群众投入多收益少。
“我们以前那些地小块小块的,全是山旮旯,机器去不到,完全用人工去挖,往年种苞谷,人工、种子、肥料一亩地要投入500多块,亩产量也就700来斤包谷,1块钱1斤也只得700块钱,不得好大点效益。”农户赵福云说。
由于签订合同时间短,担心流转后地貌有所改变,即便自己种植传统农作物效益低,许多农户依然不愿流转土地。“针对农户的担心,我们镇平台公司请专业土地测绘公司,把土地原有地貌、性质、面积等测绘登记,建立土地信息台账,老百姓才放心流转出来。”白云山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费仕恒说。
通过土地整合,建设规模化、产业化的蔬菜种植基地。生产种植、田间管理、采收销售更标准,农户重新认领种植,结束了多年“单打独斗”局面,生产成本降低了,效益却更高了。加上今年“夏秋决战”行动及“三定三统”模式,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更高了。
“往年我只栽一两亩,今年他们平台公司帮我们回收,我栽了10把亩,我们放心所以多做了一些。”农户赵福云说。
费仕恒告诉记者:“流转给种植大户、散户有几个好处,第一个在生产成本投入这块降低;第二是在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他们责任心比较强,种出来的蔬菜总体来说质量很好。”
截至目前,思京大坝已发展了白芨、黄心大白菜等蔬菜产业,预计可实现收入650万元,土地产值翻一番。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二次分红等方式,覆盖农户267户。
“对有些老百姓不得劳动力,或者说不愿意在我们基地种植的,我们进行土地流转给地租,二次保底分红,让每一亩土地收益达到800元/亩以上。”费仕恒介绍说。
据悉,长顺县白云山镇围绕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推行“进出两条线”参股发展,这只是长顺县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
目前,长顺县32个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已全面启动,全县建设100亩以上蔬菜基地107个,其中500亩以上连片蔬菜基地13个、200亩以上蔬菜种植基地46个。共发展蔬菜种植16.64万亩,蔬菜产量达到22.08万吨,产值7.06亿元,覆盖农户4648户。
结构调整 兴产业
走进广顺镇核子村花边组,一片宽阔的茭白种植基地映入眼帘,长势良好的茭白,正吐露着新芽,孕育着百姓增收的希望。
今年43岁的景和元,2000年就外出到贵阳烧烤店打工,时间长达7年;2007年至2015年,景和元还带着妻儿在贵阳市花溪区摆路边摊卖炸土豆、炸豆腐等小吃,还兼职做零工,收入还算可观,一做就做了近8年。
2016年,景和元在贵阳市花溪区一个工地旁,开了一家快餐店,相比之前,生意更加稳固,收入也好了更多,生活逐渐进入了佳境。2018年11月,因妻子患有胆囊结石,需要手术治疗,景和元一边做生意,一边要照顾妻子、看管孩子,一个人忙不过来。
2019年1月,听说家乡在发展产业,景和元毅然的放弃了当餐饮老板,带着妻儿回到村里发展产业。
景和元说:“茭白价格很好,产量也很高,每亩产量基本在4000斤左右,按每斤2元来算,应该是在8000元左右,所以这个效益远远高于我们传统种大米的效益。政府给我们很大的优惠,经济收入有很大的保障,我们的销路不愁,我们只负责田间管理搞好就行了。”
目前,核子村共种植茭白3000亩,并成立合作社带动群众,共有500多户农户参加合作社,预计明年茭白的效益将达到2700万元,每户农户可以增收两万元以上。
近年来,长顺县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八要素”,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春风行动”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76万,因地制宜推进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坝区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扩规模、强龙头、带农户、创品牌、占市场”的发展格局。
同时,紧紧以500亩以上坝区作为产业结构的主战场,深化拓展“一业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以短养长”的长顺做法。瞄准贵阳人的“餐桌”,全力打造贵阳“菜篮子”基地。调整完成后,将覆盖全县贫困户8717户2.2万人,82个村集体经济全部实现脱壳。
“现在我县把以广顺为主的万亩大坝,建成贵阳蔬菜保供基地,定品种、定收购保护价、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技术服务。下一步关键就是高质量、大规模来做强我们长顺的蔬菜产业品牌,把坝区调整抓出成效。”长顺县副县长潘文政说。
产销对接 保增收
初冬的暖阳,格外温暖,走近位于长顺县广顺镇北场社区的长顺·广州江楠集团精品蔬菜产业基地,远远望去,绿油油的蔬菜铺满了大坝,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在基地的一端,连片的豌豆尖迎来了采收期。
“前面掐了后面又长起来了,掐完前面的又掐后面的,这个豌豆尖长得快,长到五寸高就能掐了。每个星期可以掐一道,基本上天天都在掐,活路也轻松。”村民陈文莲说。
“这片豌豆尖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种植的,这些客户现在每天都会给我们下一些新的订单,我们每天都会根据客户的订单来安排40 —50工人采摘,并安排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现在这片豌豆尖每天能够卖到600—700斤,都是销往贵阳。”贵州江楠绿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段安虎说。
据段安虎介绍,基地种植的精品蔬菜主要面向贵阳周边市场,因为客户多,从10月中旬采摘豌豆尖开始,产量一直供不应求。目前公司冷库物流正在建设,建好冷库以后,我们会进行一些蔬菜加工、存储,然后进行长途运输,运送到广州去销售。
蔬菜不仅要种得好,也要卖得好,如何解决产销对接问题?近年来,长顺县借助贵阳市、广州市越秀区帮扶,依托广州江楠集团成熟的市场及贵阳“菜篮子”市场,大力发展以销定产的订单农业,确保蔬菜种得好、卖得掉、卖得好,百姓有收入。
从去年10月以来,长顺县抓住广州市越秀区帮扶机遇,引进广州江楠集团,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精品蔬菜基地,并依托该集团成熟的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实现由“为种而卖”到“为卖而种”的转变。
据了解,长顺·广州江楠集团精品蔬菜产业基地规划面积1380亩,建设高标准露天蔬菜生产基地1200亩。基地全部成后,预计年产蔬菜规模1.3万吨,产值可达6000万元,覆盖贫困户500户2250人。截至目前,基地已发展了韭菜、水果玉米、辣椒等蔬菜品种,实施种植面积600余亩,累积销售额100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借助广州江楠集团成熟的市场和物流体系,打通‘珠三角’蔬菜市场。借助贵阳农投集团、合力生鲜惠民超市等,打通长顺直通贵阳的蔬菜销售渠道。通过县国有平台公司定期发布市场需求信息,从而推动各乡镇组织专业合作社发展‘定单生产’。”长顺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碧峰说。
在长顺,像广州江楠集团精品蔬菜产业基地一样。目前已落实500亩以上坝区农产品采购订单31个,签约金额达2.40亿元。积极建立群众自力更生创造利益与分享的联结机制,有效地把农户利益联结到产业、项目、坝区、公司上来,覆盖带动农户4648 户 19736 人,户均增收 41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