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粒米,价值有多大?答案可以说有许多种。在江西宜春奉新县,一“米”惊人,一粒米做成了年销售额14.36亿元的产业。
近年来,江西奉新县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摆在突出的位置,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粮食生产和优质米产业发展,“两手抓两手稳”,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奉新大米”远销北京、上海、厦门、广州、深圳、武汉等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列同行业前茅。
好山好水好土长“好米”
“七山半水两分田”,奉新县地处九岭山脉余脉,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4.46%,土壤肥效丰厚,汩汩清澈甘甜的山泉水汇聚成纵贯全县的潦河。
适宜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地理风貌,使奉新县成为江西省优质水稻重点产区,素以“贡米产地”“全国优质米之乡”而闻名。
奉新的优质米产业,除得益于一方好水土,还得益于悠久的稻作文化和优良的水稻品种。
早在明代《天工开物》这部著作中,宋应星详细记录了以奉新为代表的南方水稻种植技艺,得出“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反映的正是当时奉新水稻先进的栽培技术和优良的稻米品质。
如今,该县更是依托江西省农科院和粮科所、布勒公司等科研机构,研发出“天工香米”“天工一号”“奉新高山软粘”等奉新特色大米良种。
“优质米产业,是奉新农业的主导优势产业,也是富民产业。”奉新县委常委李小银说,2019年,全县签订优质稻订单面积20.96万亩,实行优质优价收购,优质稻加价20%以上,特优稻加价30%以上,有机稻加价100%,带动近2万户农户增收。
一套监控体系产“好米”
“从大米的种植、加工到销售,我们都有一套完善的技术规范和严格的地方标准。”李小银说,“奉新大米”有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有自己的追溯系统。
在政府的推动下,该县建立起“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粮食产业化模式,先后培育新型农业合作社377家、家庭农场224家、粮食种植大户633户。2019年,该县粮食播种面积63.8万亩,粮食总产量预计超3.25亿公斤。目前,全县粮食加工企业23家,年产大米25.6万吨,年销售额14.36亿元。
该县还对“奉新大米”联盟企业9条加工生产线提升改造,采用先进充氮保鲜技术,利用现有标准仓库改造建设2万吨充氮低温粮仓,实现优质稻分类低温存储。
2018年,该县在赤岸镇邹家山新建一座现代化粮食质检中心,购买重金属检测仪,堵住受污染粮食的源头。
层层把关,保住品质。在历年的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中,“奉新大米”各项检测指标均优于国家绿色、有机大米标准。
该县还引进智能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平台系统和显示大屏对“奉新大米”的生产、销售进行全程监控和展示,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智能管控。
扶龙头树品牌卖“好米”
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的主体。
在奉新县,江西奉新天工米业有限公司是重点粮食加工企业,经政府扶持已发展成全国大米加工前50强企业、全国放心粮油加工示范企业、江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由天工米业牵头,联合6家粮食企业和17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组建的“奉新大米核心企业联盟”,抱团开拓北京、上海、广东、广西、湖北、浙江、贵州、福建等地市场。
“‘好米’也怕巷子深。”天工米业董事长程峰说,这几年,“奉新大米”主动“走出去”,参加国家级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奉新大米“天工”系列连续四届荣获中国国际粮油产品交易会“大米类”金奖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农产品金奖,在国内比出了名气。
2018年6月,奉新县成功获批江西省稻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项目,同时明确奉新县人民政府作为“奉新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持有者,对“奉新大米”实行“统一设计、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加工标准”,品牌形象得到大幅提升。
2019年,“奉新大米”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接到大量订单,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奉新县计划通过3年时间,把“奉新大米”培育成全国知名、销售额超50亿元、加工能力超50万吨、基地规模超60万亩的区域公用品牌。
(稿件原载于2019年9月14日《宜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