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北宋文化大家欧阳修一阕《朝中措》,让江苏扬州蜀冈之上的平山堂享誉千年,自此至今,堂前追慕者往来不绝。是欣赏迎送春风的堂前垂柳?还是追慕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文章太守?沈括《扬州重修平山堂记》称:“观上之时,引客过之,皆天下豪俊有名之士。后之人乐慕而来者,不在于堂榭之间,而以其为欧阳公之所为也。由是平山之名盛闻天下。”
如今,已经作为廉政教育基地的平山堂更是百家云集。近日,由扬州市纪委监委、中国欧阳修研究会等联袂主办的“欧阳修与扬州城市精神”学术研讨会,又一次将平山堂的文化意义和欧阳修的人格精神推向当代视野。此次研讨会围绕欧阳修当年的从政事迹、文章太守的丰富内涵、欧诗欧词欧文的艺术之美,以及当年平山堂的文化风流等议题,全面展现了受后人敬仰的欧阳修的精神世界,探讨了欧阳修对发育扬州城市精神的贡献。
那么,这位百代文宗究竟有怎样的精神世界和为政理念?他对一座城市的精神发育有着哪些永恒的启示?在此,与会专家从一个个广为传播的文化概念中,探寻触摸一个人、一座城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高标和文化魅力。
文人荟萃的历史名城扬州,为什么首推欧阳修的平山堂为文化高地?
欧阳修在政坛、文坛及学术领域所作出的可贵贡献,展现出的非凡人格魅力,值得后人仰慕和学习。
洪本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因为欧阳修勤政廉政、为政宽简、体恤民瘼、不求声誉的道德品格,和包含文学经学史学等多方面研究成果所焕发出来的不朽的文化精神,对我们子孙后世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欧阳修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清正廉明的德性。欧阳修为官清正廉明,他曾致书象州司理欧阳通理,勉励侄儿尽忠国事,廉洁自律,“当思报效……如有差使,尽心向前,不得避事。”“汝于官下宜守廉。”并向侄子训示“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安此为戒也。”他把廉洁奉公视为当官必须遵循的准则、必须践行的第一要务。
第二、体恤民瘼的情怀。庆历四年(1044),他在谏院呈上《论救赈江淮饥民劄子》曰:“风闻江淮以南,今春大旱,至有井泉枯竭,牛畜瘴死鸡犬不存之处。九农失业,民庶嗷嗷,然未闻朝廷有所存恤……民怨已久,民疲可哀,因其甚困,宜速赐惠。”字里行间,可见忧民所忧、急民所急之情。
第三、直言极谏的品格。欧阳修因追随范仲淹,反对宰相吕夷简专权,而由京都贬官至僻远的夷陵。多年后,回朝中,作为谏官,为庆历革新呐喊助威,在新政面临夭折之时,“不避群邪切齿之祸,敢干一人难犯之颜”,呈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今此数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此臣所以为陛下惜之也。”他无畏谏诤的事迹,载入史册,屡屡为后人所称道。
第四、广博精深的学术。欧阳修是宋代诗文革新的领袖,名垂千古的一代文宗,在文学、史学、经学、考古学、目录学、谱牒学等领域,都有丰硕的创作和研究成果,嘉惠后学,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第五、实事求是的精神。欧阳修能直面现实,无畏无惧,不改操守,坚持正义。在追随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他因抨击权臣,支持革新,以致一贬夷陵,再贬滁州,无怨无悔。在好友尹洙和边将刘沪关于水洛城事宜的争执中,他为国家安全考虑,不受个人交情影响,支持构筑水洛城,以致尹洙被调离了职务。
欧阳修在北宋的政坛、文坛及学术领域所作出的可贵贡献,展现出的非凡人格魅力,确实值得后人仰慕和学习。
欧阳修所代表的宋代文化官员,他们最高价值追求是崇文还是为政?
他认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他追求政事及物,向往为政一方,造福百姓。
刘德清(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所所长):
欧阳修的一生建树,重在文章学术,自称“素以文辞专学,治民临政既非所长”。然而,他却十分看重自己的为政。他认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他追求政事及物,向往为政一方,造福百姓。
扬州是其“为政爱民”的渊源地,“为政宽简”的赓续地,“为政同乐”的践行地。欧阳修的扬州为政,时处生平后期的开始段,区别于前期激进变革的为政风貌,开始转向成熟而务实的稳健改革,却同样展示不凡的为政风采。
崔铭(同济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
唐宋之世,素有文学与吏治之争,文学出身者往往鄙视吏务。宋代崇文国策下,此风更盛。欧阳修虽以文学高才名世,却谨守职责,不避吏事。
欧阳修的为政理想起始于扬州。“扬,古名都,尝多巨公临治”,他第一个效法的典范是两度为政扬州杜衍。
欧阳修在贬官滁州两年半后,转官徙知扬州。上任之初,他致书杜衍:“忆为进士时,从故胥公自南还,舟次郡下,游里市中,但见郡人称颂太守之政,爱之如父母。某时尚未登公之门,然始闻公之盛德矣。因窃叹慕不已,以为君子为政,使人爱之如此足矣。然不知公以何道而能使人如此,又不知使己他日为之,亦能使人如此否?”决意继承其为政风范,实施爱民政治。所幸,二十年后欧阳修如愿以偿知守扬州,“幸得继公为政于此,以偿夙昔叹慕之心。”
便民为务、不求治迹的欧阳修为什么要建平山堂?
平山堂是欧阳修对前任韩琦治扬遗范的继承,也是文人寻找生命的本真的山林之志与心灵归所。
刘德清(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所所长):
平山堂是欧阳修对前任韩琦治扬遗范的继承。庆历五年(1045)三月,韩琦于新政失败后,罢枢密副使出知扬州,庆历七年五月离任。欧阳修抵达扬州视事之初,在寄书杜衍的同时,致书定州路安抚使都总管韩琦,表示遵依其治扬遗范,宽简为政。
韩琦在扬州任上,宽政之余,动工兴建无双亭、美泉亭、平山堂等名胜建筑,以供官民、宾客游乐玩赏。离任时尚未竣工,未竟之业由欧阳修接替完成。
平山堂坐落在大明寺西侧,下临邗沟,左右两侧古木参天,翠竹掩映,堂前是一块平台,平台尽端有一围石栏。从这里凭栏放目,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许芳红(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平山堂体现的是文人的山水之志。宋人重韵,追求生活品位,山林为其安放身心之所在。他们在山林中寻找生命的本真,抒发智者、仕者、达者的精神与心怀,欧阳修与苏轼则为杰出代表。他们历尽宦海沉伏,品尽生活滋味,却永远怀着赤诚之心热爱生活,在逆境中超脱,在自然中安顿,以丰润的精神世界超越世间功名,在与山林相亲中获得精神的超脱。
让“官府阒然如僧舍”的宽简之政,是疏政还是仁治?
以宽避苛,宽而不纵,以简御繁,简而不略。这是儒家“仁政爱民”与黄老“无为而治”相结合的产物。
刘德清(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所所长):
欧阳修的“为政宽简”,指为政宽而不苛,简而不繁,不务虚名,注重实效。他常说:“为政所以安民也,无扰之而已。”当然,他也深知实施宽简政治,必须要有前提,一定要基于年丰民乐。他在《答西京王相公书》中说:“某闻古之为政者,必视年之丰凶。年凶则节国用,赈民穷,奸盗生、争讼多,而其政繁。年丰民乐,然后休息而简安之,以复其常。”欧阳修很是推崇这种“善为政者之术”。有人问他如何做到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他说:“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可见欧阳修的为政“宽简”,只是以宽避苛,宽而不纵,以简御繁,简而不略。这是儒家“仁政爱民”与黄老“无为而治”相结合的产物,是十分注重工作效益的。
欧阳修的“为政宽简”,始行于山郡滁州,赓续于扬州。
崔铭(同济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
“日询故老”,惟宽与简:欧阳修扬州之政的特点。
欧阳修深知民间疾苦,主政扬州期间,坚持“宽简不扰”的施政原则。
他没有大兴土木,扩建官府衙门,改善自己的居住和办公条件;也没有兴师动众,修建城墙、门楼,为自己留名方志、地记提供材料。只是对现有的建筑物进行必要的悉心维护和修缮,所耗钱物、人力很少,不会对百姓的生活造成大的负面影响。
至于欧阳修所谓“宽简不扰”之“简”,决不是疏忽草率,而是“治存大体”“去其繁碎”,纲举目张,讲求效率。“非盗贼大狱,不过终日”。及时有效地处理公务,一方面不给心术不正的贪官污吏留出虚与周旋、寅缘为奸的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则可减少行政成本。为了减少支出,更加大了行政精简的力度。因此,上任“三五日间,事已十减五六,一两月后,官府阒然如僧舍”。
尽管欧阳修为政宽简,但是,踏实、审慎处理政事,以便民为务是他始终坚守不放的。这一施政理念与他的父亲有一定关系。欧阳修仅仅做过州府判官的父亲,处理刑事案件时极为慎重,每遇死刑案件,必欲反复研判。他说:“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父亲的遗训,欧阳修幼年时代“泣而志之,不敢忘”。
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贬为夷陵县令,在阅读县衙架阁上的陈年公案时,发现“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以无为有,以枉为直,违法狥情,灭亲害义,无所不有”。这让他很受震动,他再一次真切体会到为官“遇事不敢忽也”重要性。
坐花载月是文人的自娱还是为政的风流?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揭示的太守之乐,正是与民同乐。
刘德清(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所所长):
扬州是欧阳修“为政同乐”的践行地。欧阳修诗文洋溢着为政之乐,如“民淳政简居多乐”,“喜闻车马人同乐”,“至治臻无事,丰年乐有成”,“政成事简何为乐?终日吟哦杂管弦”等。贬官夷陵期间,欧阳修一家团聚,政事之余,潜心经史,又游山玩水,颇有自得其乐。有云:“某向在夷陵、乾德,每以民事便为销日之乐。苟能如此,殊无谪官之意也。”贬官滁州后,欧阳修这种个人自得其乐,开始升华为“与民同乐”,乐百姓之所乐。庆历六年(1046)韩琦馈赠欧阳修芍药十种,他将其种植在丰山之谷,又移徙菱溪奇石于丰乐亭畔,供州民共享同乐。滁州所撰《丰乐亭记》,描绘山水形胜,钩画太平气象,表达与民同乐。其中言及亭名及撰文缘由,云:“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而《醉翁亭记》描绘禽鸟山林之乐、宾客宴饮之乐、太守与民同乐的欢快场面,展示的正是岁丰政宽、官民同乐的风情画卷。文中自述题旨云:“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揭示的太守之乐,正是与民同乐。
欧阳修为政扬州,营建平山堂、无双亭、美泉亭,既是与民同乐的景观建筑,也是待宾接客、幕主僚属同乐的宴饮场所,特别是平山堂。平山堂竣工落成后,欧阳修常率宾客来此宴游。他们凌晨从州城出发,派人前往邵伯湖取来千余朵荷花,分插在100多个花盆里。宾客坐定后,将花盆间杂摆放在宾客座位之中。行酒令时,由歌伎任取一枝花传递宾客,众宾客依次摘叶,花叶摘尽处,则罚宾客饮酒。主宾僚属用这种方法逗乐,常常戏耍至夜幕降临,载月而归。
与民同乐,便是其命意之处。
“文章太守”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群体?
被冠以“文章太守”者众,“文章太守”们的一些共同特征,大致归纳出两大认定标准:或以文名,或以政显。
王兵(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平山堂留下了两阙著名词章。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这是至和三年(1056)闰三月欧阳修听闻好友刘敞将赴扬州,写下的《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元丰七年(1084),苏轼从黄州流放地归来,暂居扬州,面对着恩师曾经整修过的平山堂,写下了这首《西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随着两阙词及平山堂的深入人心,一个问题也出现了。“文章太守”究竟指谁?是“酒如长虹饮沧海,笔若骏马驰平坂”的好友刘敞,还是“醉翁醉道不醉酒”“气豪一吐阊阖风”的欧阳修本人?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由于欧阳修、苏轼两人在北宋文坛上的声誉与地位,“文章太守”已然成为特指欧阳修的代称。将“文章太守”雅称冠于欧阳修的“巅峰”之作莫过于康熙帝在扬州留下的诗句:“文章太守心偏忆,墨洒龙香壁上题。”
其实,后世文献中被冠以“文章太守”者众,明代前中期被称为“文章太守”者尤其多。我们可以从诸多史料中概括出历代“文章太守”们的一些共同特征,大致归纳出两大认定标准:或以文名,或以政显。
其一是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政令与教化结合,如编纂地方志,兴建书院、亭台等文化休闲场所以及与各方名士诗酒唱酬。其二是为官称廉,为政以德。“文章太守”基本属于循吏一类,如康熙《曹州志》载临川人伍礼:“由儒士天顺间任曹州,性宽厚,操守亷洁,遇事明果而处以平易。兴学校,恤民隐,有古循吏之风。”
可以说,欧阳修及其后世所提出的“文章太守”,在要求文官“善文”的同时,更多地是期待太守们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学才华兴学育才,与民同乐,推行教化。意即博学善文为其表,政崇德教实为里。这也就解释了历代政显型“文章太守”远多于文显型“文章太守”的内在原由。
欧阳修主政扬州前后的官员都具有“文章太守”的主体特点,如吕公著、韩琦、鲜于侁、苏轼等。
为什么宋代扬州贤守云集?
“扬,古名都,尝多巨公临治”,出现了大量文章太守临治扬州的文化景象。
崔铭(同济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
宋代作为地方一级行政管理单位的“州”,“依户口数分雄、望、紧、上、中、中下、下七等。按格,又有都督州、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团练州、军事州(刺史州)之分”。滁州仅为军事州;而扬州则是大都督府所在的都督州、节度州。其次,就地理位置而言,滁州四面环山,“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偏僻而封闭;扬州则是“百州之迁徙、贸易之人往还皆出其下,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十之七”,因此也是淮南、江南、两浙、荆湖发运使司所在地。
所以,便如欧阳修所说“扬,古名都,尝多巨公临治”,出现了大量文章太守临治扬州的文化景象,杜衍,韩琦、刘敞、吕公著、韩琦、鲜于侁、苏轼、王安石等大批宋代名臣构成了扬州瑰丽的文化星空。
“六一风神”是萧散的文人趣味还是一种人格力量?
是其雍容和雅与萧散旷逸的审美人格,和其自由、个性、超越、创新精神的整体存在。
许芳红(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平山堂后欧公祠有一匾额“六一宗风”,是对欧阳修“六一风神”的肯定。
“六一风神”由欧阳修“六一居士”而来,其《六一居士传》云:“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因欧阳修散文风格独特,人们便以“六一风神”概括其文风。
有学者认为,六一风神无疑属于“韵味深美”一路,是“情合阴柔”的产物。”也有学者认为“风格即人格”,“六一风神”的内核是欧阳修的人格。清代汪由敦《松泉集》卷十六《跋吴云岩殿撰所藏赵学斋副宪书》云:“风神则存乎其人之性情,自为流露,而非涵养之深也不能自然而有合也。”
欧阳修为北宋仁宗时期的经学家、文学家,是儒家思想的忠诚实践者,他于宦海沉浮中超脱,形成一种别具魅力的雍容和雅与萧散旷逸的审美人格。欧阳修审美人格是他理性人格和道德人格臻于完美的表现,是在其完备的理性人格与和谐的道德人格之上的超载与升华。欧阳修审美人格不仅有其独特的标识,显示出自由、个性、超越、创新的精神。而且,欧阳修是一个“诗意地栖居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可见审美人格之呈现。
欧阳修为扬州城市精神的蕴育,还提供了哪些有待开掘的文化空间?
多重扬州兴态值得挖掘展示。“崇文尚节,外柔内刚”更符合扬州城市特质。
吕肖奂(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
欧阳修具有政治、文章、学术等方面的多重身份,这些身份交互作用,在扬州形象宋型构建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唐代文人享乐型到宋代士大夫仁政型转变,从唐代商业型到宋代知识型文化型转变,扬州应该讲好宋型扬州故事,呈现宋型扬州文化景况。
欧明俊(中国欧阳修研究会会长):
欧阳修对扬州城市精神中的“崇文”精神重塑作出了突出的历史性贡献,对当下具有启示意义。扬州还需要科学地理解“文”的内涵。
“文”可狭义地理解为文学、文采、文笔,也可以理解为文艺,但是“文”的内涵更需要拓展开来,“文”还可以理解为“人文”,理解为“文明”,理解为“文化”,理解为“文雅”以及理解为“文治”。重视人文精神,可以获得正确的价值观。重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可以察民情,顺民意,谋民利,合民心。重视文化,可以以文教化,文教昌明。重视文雅,可以蕴藉性情,涵养道德。重视文治,可以文化昌盛,诗礼传家。
王达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欧阳修的多重人格特点,也为今天折射出历史上的扬州的多样面貌——为政扬州、文学扬州、学术扬州、艺术扬州。
有学者提到“宋型扬州”,视角很好,不过扬州的城市型态太多了,除了唐型扬州、宋型扬州,还有唐之前的,以及宋以后的型态,最重要的还有清型扬州,扬州值得我们连贯起来去阅读。
扬州究竟是什么型态的?我觉得扬州根基里还是唐代的绮丽华美的气质,从清代扬州学派倡导的骈文以及扬州园林等审美趣味可见一斑。
在今天人们讨论欧阳修的太守风流时,人们往往着眼于其文章个性中宕逸自由的特点,其“六一风神”也被视为阴柔之美,却忽略了他的气节阳刚与操守。王安石评价欧阳修,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老不衰。今天我们在探讨欧阳修对扬州城市精神重塑合提升的空间时,其气节与操守尤为值得倡导。扬州除了欧阳修,还有史可法。气节与操守的故事是扬州的故事,“崇文尚节,外柔内刚”才应该是扬州的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