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汀鹭、祝丹卿是爱国爱乡的江阴近代工业的先驱者。
吴汀鹭(1870-1961)名增元,城内东大街人,出生于望族世家。少时就读南菁书院,攻读经史8年。考中廪生后,在家中课徒,屡应乡试不第,转而从事地方实业。
祝丹卿(1871-1939)名廷华,南门刘伶巷人,19岁中秀才,后入南菁书院就读,曾设帐授徒。光绪二十八年(1902)乡试中举,次年连捷进士,选为吏部文选司主事。因见清廷腐败,时局维艰,仅半年即以祖母病重辞归。回乡后致力于兴办地方实业和文教事业。
吴汀鹭和祝丹卿是表亲,又是同窗。光绪三十年春,吴汀鹭之父吴穆清奉命筹建县商会,任总董。吴、祝两人即成了5人董事会的成员。正式成立江阴商务分会后,祝丹卿、吴汀鹭相继选为总理(即会长),以振兴实业、繁荣市场为己任。他们从纺织业着手进行调查,看到了发展纺织业的商机。同时,看到了“由于手工操作缺乏竞争力”的问题,便在光绪三十一年,联合韩燮安、夏青桂、杨春瑞、陆宸卿4人,集资9000银元,择高巷东的唐公祠,创办了江苏第一家新式布机厂——华澄织布股份有限公司(人称华澄布厂)。开始时有手拉梭机28台,不久增加到100台,可织斜纹布、提花布等改良土布。次年,自染自漂,花样翻新,专织当时流行的芦菲格、条格布和五彩丝光被面等品种,深受群众欢迎,销路很广,获利颇丰。从光绪三十四年起,织机由手拉梭机改进为脚踏铁木机,并在高巷内扩建第二分厂,新型厂房,全新设施,先置200多台铁木机,后引进新式铁织机120台以及漂染、刮绒等配套设备,成为江阴规模最大、设备最新的第一家动力布厂。
以后,华澄布厂又陆续创办了华澄三厂、四厂、五厂、六厂、七厂,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已拥有总厂、分厂10处,织机(电力布机、脚踏铁木机)千余台,职工2000余人,日产布千余匹。由于货品质量优良、色泽鲜艳、坚韧耐用,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销东南亚,每年销售30余万匹。丹士林、永华条、自由布等产品还多次在国内外博览会上获奖。
吴汀鹭、祝丹卿不仅办好了华澄布厂,还努力创办了利用纱厂。办纱厂要比办布厂难得多,所订机件、纱锭都需从国外进口,所以要大量资金。为筹集资金,吴汀鹭在邑人钱以湘的帮助下,奔波于苏、沪之间,得到了严荫庭、严子萱、严蟾香、严惠人、洪少圃、章甲禄、汤同生7人支持,集得白银30万两,择北门外原永定坝德成堆栈为厂址,拓地40亩,建新厂。新厂房于光绪三十四年九月落成,产品商标“九狮牌”取意于利用纱厂由9人发起。
利用纱厂投产之初,由于生产技术和经济管理上缺少经验,生产很不正常,经济亏损严重,为了摆脱困境,利用纱厂不得已租赁给苏州厚生公司经营,为期三年。1916年期满时,已有盈利。利用纱厂股东会决定,增资改组,收回自办,由祝丹卿出面,商请旅沪邑人、颜料巨商薛醴泉投资白银36万两,收回大部分股票,由薛醴泉任董事长,钱以湘任经理,祝丹卿为协理。随即,纱锭增加到17480枚,年产棉纱9000件以上。三年中共得净利300万两白银,股东吴汀鹭分得红利20万两白银,祝丹卿分得红利12万两白银。
分得红利后,吴汀鹭、祝丹卿又关心着江阴的文化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吴汀鹭独资创办了江阴电话局,集资创办了华明电灯公司,建造了高巷吴宅,捐资创办辅延小学、征存学院,担任南菁校董和红十字理事长。祝丹卿用一半红利扩办了位于南门的裕澄布厂,并在刘伶巷底构筑了祝氏怡园,结社联吟,供人游憩。他还兼任县劝学所长和教育款产处总管,主持江阴学务16载,促使城乡学校从40所发展到280所。
1937年12月初,日本侵略军攻占江阴,华澄布厂在城区的5个分厂被毁,电话局、电灯公司遭到严重破坏。利用纱厂花栈、纱栈4座仓库及所存1130件花纱毁于炮火。高巷吴宅被日军占用,裕澄布厂和祝氏怡园被炸毁。67岁的吴汀鹭只得避居乡间,祝丹卿举家迁居泰州。日酋侦得他们的住处后,派员将吴汀鹭挟持到城,威逼他当“维持会长”。吴凛然背诵《礼记》中“大道之行也”的《礼运》篇,坚决予以拒绝。日酋又写了亲笔信派汉奸去泰州,“请”祝丹卿“出山”当“维持会长”。祝丹卿怒不可遏,严加斥责:“江阴是忠义之邦,你不知羞耻,为虎作伥,有何面目来见我!”骂得汉奸夹尾溜走。
吴汀鹭、祝丹卿,爱国爱乡的品格,深深地印在江阴人民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