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黄裳,好多人可能会想到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那个撰写《九阴真经》的绝世武学奇才。其实,四川省广元历史上也曾走出过一位世界级的天文学家黄裳。
黄裳是南宋广元人
据《宋史•黄裳传》载,黄裳,字文叔,号兼山,隆庆府普成县人(今广元市剑阁县王河镇)。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年),卒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
他是宋宁宗赵扩的老师,于宋孝宗乾道五年,24岁中进士,曾辅佐过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皇帝,先后任国子博士、中书舍人、侍讲、礼部尚书等职,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和思想家。
黄裳绘《天文图》比欧洲领先三百多年
黄裳所绘的《天文图》,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时间最早、准确度较高的星图,对研究古代恒星和论证现代恒星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史料,在天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苏州碑刻博物馆所藏的天文图碑,总高约2.45米,宽约1.17米,分两部分:上部为一圆形全天星图,比较详细地描绘了天体形态,重点绘出了内规、外规、黄道、赤道、银河等内容;下部为《天文图说》,正确解释了地体、北极、南极、赤道、日、月、黄道、白道及现象。图文对照,相得益彰。
此图是根据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的观测结果,由黄裳于南宋光宗元年(公元1190年)绘图,王致远于南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刻制而成的。
全图共刻恒星1440颗﹐银河带斜贯星图。欧洲直到15世纪才绘制出类似的星图,而且著录在星图和星表上的星数也仅有1022颗。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高度赞扬了黄裳的《天文图》,评价黄裳绘制的《天文图》比欧洲领先三百多年,称他是著名天文科学家,而黄裳撰写的《天文图说》也被译成英、德、法等多国文字出版。
与黄裳相关的其他文物现状
黄裳“文词迥出流辈”,著有《兼山集》、《王府春秋讲义》等,可惜均已失传。
公元1247年,苏州著名石刻师王致远将黄裳于绍熙年间绘制的八幅教学挂图(又名“绍熙八图”,分别是《太极图》《三彩本性图》《王霸学术图》《九流学术图》《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百官图》)中的四幅刻绘在石碑上,今仅存《天文图》、《地理图》和《帝王绍运图》,藏于苏州碑刻博物馆。这三块宋碑现为国家一级文物,民间收藏界基本很难见到碑刻拓片,广元市利州区民间人士收藏有《天文图》、《地理图》民国年间碑刻拓片。
据了解,黄裳任职的巴中通江县,曾建有一座“相墨堂”,绘出黄裳的墨像供奉厅堂,还陈列有他的《兼山集》《王府春秋讲义》等著作,供人们瞻仰参观,可惜今已不存。黄裳的家乡剑阁县曾建有纪念黄裳的祠庙,后改为“兼山书院”,遗址存在剑阁中学校内,《剑州志》收录了《黄裳墓志铭》及其部分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