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东方红路
1967年,一条德州城历史上最宽的马路,结束了多年土路的历史,被铺筑上沥青,百姓出行因此变得更加方便。这条名为青年路的道路,也在这一年有了新名字——东方红路。
每座城市都有一条标志性主干道,见证着这个城市的变迁与繁荣蜕变。对于德州,东方红路就是这样的存在,甚至有人称之为“一条东方红路,半部德州史”,由此可见这条道路的意义所在。
1957年,德州市首张总体规划图出台,提出15年将城市人口发展到15万人,占地14.7平方公里,并以南门外的“人民剧场”为市中心,由此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发展。在这幅规划图中,提出将在城区建设一条东西主干道。这条路以原山东督粮道署(今德州市人民检察院)为东头起点,西至迎宾路与火车站相连,并自东至西依次规了德州市委办公楼、市政府办公楼、德州市宾馆、德州市展览馆等建筑。
一条东方红路,半部德州史
毫无疑问,这条道路将成为德州的中心,并承载着德州的未来。
1958年底,这条道路开建了。共青团德州市委发动全市青年,义务参与到这条道路的修建中来。年轻人们挥汗如雨,用铁锹、镐头和抬筐,将城墙上的土填平了护城河和德州市人民医院以东的沼泽地。他们吃着自己带的干粮,喝着各单位送去的开水,唱着“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的歌曲,开辟出了一条宽广大道。
这条宽33米、全长1730余米的道路,成为德州城历史上最宽的一条马路。马路修好后虽然路面还没硬化,但德州市政府对路两边的建筑、绿化等进行了详细布局和建设,并迅速形成了德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向人们宣布:德州建设新型城市的步伐开始了。同时,因为修这条路的劳动主体是青年,故德州市政府将其命名为“青年路”,也寓意着德州“永远年轻”。
1959年,青年路上的德州市委办公楼、德州市政府办公楼、德州宾馆、德州市展览馆相继落成;市委、市政府办公楼前的海子里修了湖心亭、岸边百鸽亭等景观。
1962年,德州第一辆公共汽车开上青年路;1965年,青年路向东延伸到现军分区以东;1967年,青年路铺筑成沥青路面,并改名为“东方红路”;1969年,在东方红路首次更换了水泥电线杆和三米长的马路弯灯,光源由白炽灯改为125瓦高压汞灯,德州城的夜晚亮了起来,美了起来。
如今的东方红路(图片来源于大众网·海报新闻)
因为商业繁华、风景秀丽,且德州市、区主要行政机关多驻在这条路上,东方红路迅速成为德州的标志性道路。即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德州一路向东发展,但东方红路仍不断焕发出时代的活力——一路走去,火车站、德城区政府、明月湖、锦绣川、长河公园、德州大剧院、德州市行政中心、董子读书台,并一直到高铁德州东站。如今的东方红路依然如同一条项链,将钻石美玉串连在一起,传承着曾经的辉煌使命,延续着德州的美好未来。
(稿件原载于2019年6月25日德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