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 | “浙江非遗”·淳安三吹三打

杭州学习平台2020-01-03
订阅

千岛湖镇茂畈村三吹三打 吴俊鸿 摄

千岛湖镇茂畈村三吹三打 吴俊鸿 摄

“三吹三打”是一种由鼓、锣、唢呐、胡琴、横笛等多种乐器合奏的艺术表演形式,多用于农村剧团戏剧表演演出之前的闹台节目,后延用于农村的逢年过节、婚嫁喜宴、重大喜庆典会之上。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喜气洋洋、热热闹闹的场景,它能及时调动人的高兴情绪,使场面迅速热闹起来。

“三吹三打”,最早的起源已没有确凿的史料可以查证。据传,它是我国最早的戏曲的前身,也可以说它是戏曲的鼻祖。后一直在民间流传着,随着年代的发展,“三吹三打”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三吹三打”起源于商周,成于隋唐年代,兴于明清时期。到清朝时,“三吹三打”处于顶盛时期,在民间广为流传。真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三吹三打”是我国民间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品种,

杭州淳安“三吹三打”起源于清末。据传,是清末经一外地教戏先生郑延德传授与瑶山何家村民。另传,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老艺人方祥金传授给汪宅的婺剧团,作为闹台节目。后来,逐渐演化为逢年过节和重大喜庆典会上也组织演奏。现如今,淳安“三吹三打”仍然活跃在民间婚丧寿庆、庙会等重大节日场合,是淳安民间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演出装备轻便,曲调柔扬优美,表演气氛热烈的独特魅力,千百年来流传甚广,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千岛湖镇茂畈村三吹三打 吴俊鸿 摄

千岛湖镇茂畈村三吹三打 吴俊鸿 摄

千岛湖镇茂畈村三吹三打 吴俊鸿 摄

“三吹三打”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分有两种,一种是多人合奏;另一种是一人独奏。

单人独奏的“三吹三打”是由一个人演奏多种乐器,主要以鼓、唢呐、梆子为主要演奏乐器。表演时或鼓声隆隆,或唢呐声如泣如诉,动静结合,别有味道。这种吹打结合的表演由个人独自包揽,堪称一绝。不过,流传到现在,会这种绝活的人,已很难寻觅,几近失传。

千岛湖镇茂畈村三吹三打 吴俊鸿 摄

多人合奏的“三吹三打”是由一支九人组成的乐队演奏。演奏一曲约需时间半小时,其乐器主要有小鼓、大堂鼓、板鼓,竹梆子、苏锣、小锣、大钗、小钗、横笛、大唢呐、小唢呐、微胡、二胡、低胡、先锋等。按分工:大鼓、小鼓、板鼓一人(鼓板),苏锣、大钹一人,小锣一人,小钹一人,正吹一人(先锋唢呐),副吹一人(大小唢呐),横笛一人,二胡一人,低胡一人,九人组成。在舞台演奏时,按“八”字形或半圆形排坐,鼓板居中(指挥),其余打击乐器坐一边,吹拉乐器坐另一边,以先锋、横笛、徽胡、小唢呐、中唢呐轮番主奏,中间乐曲加配锣鼓,曲调有丝丝的缠绵之声,又有喇叭的毫放、壮阔之音。演奏的曲目多以民间曲艺为主,也可演奏戏曲、歌曲之类,选曲比较灵活,演奏也非常富有特色。

“三吹三打”是乡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它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1998年,由汪宅乡文化站组织的农民乐队“三吹三打”节目参加了杭州市农民乐器演奏赛,荣获三等奖;在淳安县农民文化艺术节上参加了表演,荣获银奖;在两届千岛湖秀水节上都参加了表演,并荣获了优秀表演奖。

据1986年版《淳安县志》记载,“淳安民间广为流传的吹打乐曲,计有《三吹三打》《水龙吟》《扬马》《十番锣鼓》等19种。民间鼓乐班子,大都使用先锋、唢呐、胡琴、笛子及锣鼓等各式民间乐器。淳安县文化馆将一部分比较完整的民间器乐重新谱曲,编印成《淳安民间器乐曲选》。其中《三吹三打》及《水龙吟》等吹打乐曲,被采入《杭州市民间乐曲选》”。

“淳安三吹三打”2008年分别列入淳安县和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千岛湖镇茂畈村三吹三打 吴俊鸿 摄


来源:杭州市淳安供稿中心
责任编辑:郭雀屏 张一寒 郑霞
杭州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