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15日,日喀则上海广场工程竣工。这是沪藏两地共同投资建设、体现民族团结友谊的标志性建筑,是上海首批对口援藏干部联络组推进落实的“头号工程”,是上海第一、二批对口援藏干部们同心协力完成的重大实事。在高原上施工,大型现代化机械设备无法调运,工人们在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下,只能以“小米加步枪”、人力代机械的方式作业。
264名工人、20名管理人员,把它作为政治任务,喊出了“为上海争光”的口号,在超强度施工中,每天有人病倒累垮,3个月里,输液近千人次。但没有一个病号休息,输完液立即重返战场,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便完成了工程建设。
1995年5月20日,上海第一批援藏干部49人抵达西藏,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援藏生涯。按照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针,上海承担起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地区的江孜、亚东、拉孜、定日四个县的任务。进藏后,通过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以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为先导,加速日喀则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当地各民族人才的援藏工作思路。以此为指导,上海除完成好日喀则市上下水工程和自治区传染病医院这两大国家交付的援建项目外,还无偿援建了“日喀则上海广场”;立足支援地实际,以规划为指导推动对口支援县县貌发生巨大改变。1998年至2001年,上海启动第二轮对口支援日喀则工作。希望工程、健康工程、造血工程、实事工程、形象工程、培训工程六大工程协同推进。
日喀则上海广场。
2001年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延续10年后,上海应日喀则地区的要求,新增萨迦县为对口支援单位。“好中选优”“选优挑强”选出的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坚持把经济援助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套相结合、近期帮扶和长期支援相结合,持续为对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则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让没有一条像样的柏油马路、没有一盏路灯、没有一栋像样建筑的日喀则市,华丽变身为街道宽敞、高楼林立、商铺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城市,上海路、上海广场、宝钢文化中心、上海实验学校闪烁着上海与西藏两地团结的光辉。
上海与云南的渊源从几十年前就开始了,上海有4万多名知青在这片土地上响应国家号召,为建设西南边陲挥洒青春和汗水。1996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开发的统一部署,上海市对口支援云南省。上海重点帮助云南思茅、红河、文山三个地州发展经济,减少贫困。2004年,经与上海商议,云南请上海增补迪庆的香格里拉、德钦、维西3个贫困县为对口帮扶重点地区。上海在对口支援云南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温饱试点村”—“安居温饱试点村”—“脱贫奔小康试点村”—“白玉兰扶贫开发重点村”不断递进发展的扶贫开发新路子。曾经刀耕火种,水电路不通,茅草房透风漏雨的山村,自来水和电灯通入家家户户,家家有沼气池,有专门的牲畜厩栏。
云南独龙江孔当村村民入住新修建的安居房。
2005年12月,中央作出组织沿海发达地区对口帮扶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的决定,上海与云南签署了对口帮扶德昂族发展的合作协议。云南德昂族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直过”民族。上海按照“分批扶持,整村推进,重点突破”的思路,紧紧围绕解决德昂族群众的基本生活、基本生产、基本教育、基本医疗来进行帮扶。2006年至2010年,上海市共投入帮扶资金3688.764万元。经过两省市的共同努力,1.97万德昂族群众实现整体脱贫,德昂族聚居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群众自我发展意识明显增强,各种劳动技能得到普遍提高,群众精神面貌也有了较大的改观。
德昂族群众为表达对上海人民的感激,亲切地称上海人为“上海亲戚”,把帮扶修建的路称为“上海路”,把帮扶的村寨改名为“上帮村”!20世纪60年代,上海数十万知识青年奔赴新疆,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其中有5万多人来到了阿克苏,与新疆各族人民一同建设边疆。1997年2月起,上海开始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在阿克苏,重点推进白玉兰新农村重点村整村推进建设,援建一批文化、卫生、教育事业项目,帮助当地实现“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五有”(有学校、有医疗保障、有科技文化室、有集体经济收入、有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目标。14年间,上海共无偿援助各类资金、物资、设备合计人民币5.75亿元,实施援助项目662项,为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边疆地区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0年3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上海对口支援喀什地区的巴楚县、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新的一轮援疆工作任务明确后,2010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要在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的基础上,发挥好上海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为喀什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2011年起,上海全力对口支援喀什地区,在几年的时间里,上海的援疆干部在新疆创造了多个第一。上海市帮助编制的受援四县规划荣获自治区“创新奖”,巴楚县村庄规划列为新疆唯一全国试点乡村规划;上海助推泽普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成功创建南疆首个5A级景区;上海创造性地开展了对喀什二院的医疗组团式援疆,得到中组部在全国19个对口援疆省市的推广;莎车图文中心荣获国家“鲁班奖”,这是南疆地区第一个获此奖项的项目;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承制的纪录片《喀什四章》,是第一份有价值的对外宣传喀什形象的名片;第一个职教联盟成立推动喀什职业教育发展;第一个由上海全额代建的三莎高等级公路提前通车并节省了资金十几亿元。
上海助推泽普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成功创建南疆首个5A级景区。
1992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对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对口支援的通知》,举国上下积极响应,上海市也积极行动。上海从1993年开始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多年来一直坚持按照中央“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用实际行动逐渐摸索出“动真情、办实事、求实效”这一行之有效的对口支援做法,紧紧围绕移民安置和就业致富、解决库区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做好对口支援重庆市万州区、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工作,引导上海企业到库区投资落户,重点援建移民安置试点村,实施“五个一”工程(一所希望小学、一所幼儿园、一个文化站、一个卫生所、一个农技站)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援建移民培训中心、妇幼保健院、邮电通信、环保监测、科技培训等一批社会公益项目。此外,长江截流之后,百万移民面临着大规模搬迁。按照“全国一盘棋、长江一条链、三峡一个点”的全局战略,上海开辟了520个安置点,分4批安置三峡移民7519人,帮扶“新上海人”安稳致富。
上海援建的宜昌市上海中学。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黄金平、张励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