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巷历史街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荣巷街道,龙山南麓,梁溪河北岸,东、西分别与锡惠景区和梅园景区相连,街区总面积43公顷,是华东地区保存较为完整、价值较为丰富的近代建筑群落,被列为无锡市五大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已有600百年的历史,自古至今一直是“老无锡”经济文化聚集繁荣之地。这里是培育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家的成长摇篮,诞生了国家副主席荣毅仁,面粉与纺织大王荣宗敬、荣德生,“电信先驱”荣月泉,“X光专家”荣独山,无锡自行车创始者荣文达,铁道桥梁专家荣志坚……
街区至今仍保留着清末民初157幢风格各异、中西合璧的建筑单体。2002年荣巷近代建筑群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转盘楼、大公图书馆、晴雨操场等为代表的18处单体建筑于2009年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建筑。我国著名文保建筑专家阮仪三曾高度评价荣巷古镇:是华东地区保存较为完整,价值较为丰富的近代建筑群落,集聚了众多同姓建筑单体,实为罕见。
晴雨操场
晴雨操场始建于1915年,占地近400平方米,呈“凹”字,两层钢筋混凝土建筑,以34根水泥柱支撑楼面作礼堂,二楼四周用22根水泥柱支撑,用四根15米长洋松方木作南北向的屋梁。屋面采用日本马口铁,此建筑借鉴日本建筑,是中国维新运动时留下的产物,现能使用的全国仅此一处,经过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保持完好。
中国近代著名的水利专家、教育家胡雨人是无锡人与荣家有姻亲关系,在日本考察教育后便绘下图纸。
公益小学原为荣氏新义庄,三面环水,这里也是中共地下党无锡委员会机关解放战争时期所在地,在迎接无锡解放作出贡献。
荣氏兄弟故居转盘楼
位于无锡滨湖区荣巷老街西首荣毅仁纪念馆内。荣氏兄弟故居是荣宗敬、荣德生从1907年开始,陆续建成门厅三间、承馀堂三间(两兄弟共用堂名)、“修身为本堂”三间、花厅三间、承德堂五间(建于1919年,是荣德生独用)和起居楼一幢(五间二层)。还有一个西花园,内有戏台、两宜轩、荷花池、曲径小桥、假山及半亭等等。整体建筑布局合理,结构完整,中西合璧,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均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工商业家,荣宗敬(1873—1938)长期居上海,荣德生(1875—1952)则主要居无锡。兄弟二人都是梁溪荣氏下荣春沂支人,为广东厘金馆馆事(广东税务局)荣熙泰之子,世居荣巷中浜。兄弟二人受父亲影响,从小拥有勤劳、忧患、图强的品性和意志,在学徒生涯中,锻炼出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自力更生的优良品质,为今后合作创业成功奠定了基础。两兄弟从学徒变成发展民族工业的企业家,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中日甲午战争,父亲去世,他们克服重重难关兴办茂新面粉厂和振新纱厂,成为赫赫有名的“面粉大王”和“纺织大王”。从清朝末年到抗日战争开始,历时近四十载,两兄弟不仅在发展工业方面,而且在发展农业、金融、交通、文化教育、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兄弟二人的民族气节和创业精神以及远远超出了荣氏家族的范围,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986年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公图书馆
位于滨湖区荣巷街道荣巷老街西首荣毅仁纪念馆内,是一幢能藏书二十万卷的中西合璧的两层建筑。1914年,荣德生在无锡荣巷自己的住宅旁购地二亩八分,一部分用作建造竞化女校,另一部分用作建造图书馆。1915年图书馆开工,1916年图书馆建成开馆,取名为大公图书馆。这时入藏图书已达9万余卷。后来图书馆的藏书不断有所增加,到1920年,藏书已逾10万卷。1921年编制出版“藏书目录”时,藏书已有11万7千1百余卷。1935年时藏书达18万卷。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无锡,大公图书馆遭到严重破坏,有价值的图书被洗劫一空。抗战胜利后荣德生重新搜集图书,但直到解放,大公图书馆的藏书终未达到抗战前的规模和水平。
荣德生与其兄长为创办图书馆投入了巨额资金,据统计,两人为办公益中学和大公图书馆两项事业,前后投资共达一百万银元,并以茂新面粉厂下脚麦灰收入捐作常年经费。大公图书馆成为当时无锡地区最具规模、最有影响、且管理也最完善的对外开放性私人图书馆。荣德生之子荣毅仁秉承父亲遗命,于1956年将荣德生创建的大公图书馆藏书、书橱设备以及荣德生先生珍藏多年的珍贵古籍无偿捐赠给无锡县立图书馆(现无锡市图书馆)。无锡县立图书馆特成立“荣氏文库”以示纪念。
荣梅春宅
谱名庭怡,宅屋建于1928年,填鱼池建新宅。六开间三造,后两造为转盘楼,第三造楼下为三段推窗。东有大花园,西有坡屋天井,西墙外路1.8米宽,路边矮围墙建在东浜驳岸上。
荣梅春8岁丧母,家境贫困,12岁到南翔学徒,两年后返家侍父。娶妻后一意养鱼种桑,家业渐振,成荣巷地区有名气的养鱼大王(俗称“鱼阿大”),他一生热心公益,对消防、教育、施药救抚,建造义庄竭力出资出力。荣梅春为乡人称道为仁义之人,1929年公推为荣巷镇镇长。
荣瑞馨花厅
位于荣巷街83号,建于1900年,五开间带备弄五造进深,第二造大厅在抗战中被焚烧。现存两个墙门,厅内有轩,落地窗和厢房花窗雕刻精细,砖雕门头人物飘逸,生动细致,典型的江南民居。
荣瑞馨是荣氏在上海滩成为洋行买办第一人,也是创办振新棉纺织厂的首席股东。平时热心族益,是首办公益小学的六大捐资人之一。
当时建花厅为接待之所,后让其堂嫂张浣芬创办荣氏女塾,倡导妇女走上社会。荣瑞馨长女荣君立是全国健康老人,一百岁时入党,年105周岁,是梁溪荣氏中最长寿者。其夫汪亚尘,号称“金鱼先生”与齐白石、徐悲鸿称为画壇“三绝”。荣瑞馨小儿子荣广宏生前是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在梁溪荣氏男姓中第一个满百岁之人。
荣月泉宅
荣月泉宅位于荣巷东浜13号,此旧宅为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
荣月泉(1868—1942),梁溪下荣春珊支“汝宁大门”族人,名永清。1882年,荣月泉在上海电报学堂首次招生考试中被录取。是李鸿章在沪开办电报学堂的首届学生,1887年学成后派往台澎电报总局任职,先后领班,后升提调,再升任该局总办(局长)。1892年奉调回大陆,就任镇江电报局局长。1894年发生中日甲午战争,当时台湾巡抚邵友濂怕日军攻打台湾,而电报是战争中重要的通讯工具,便邀请熟悉台湾电讯事务的荣月泉再次赴台主持电政。
后经荣氏兄弟热情邀请在申新四厂任广长。
荣巷五间头
位于荣巷东浜37-41号,俗称“五间头墙门”,外为五个石库门;内为中式墙门,木结构二层楼。大厅平时分为五家,婚丧喜事时拆去隔板成五间大厅,两家合用一口井,建筑较为讲究。显示了“团结”家风。俗称『润记大门』,荣安国是荣氏家族中经商致富的人之一,热心于荣氏家族的族谊和慈善活动。家族中有多人是荣氏兄弟的三新公司重要管理人员,后裔散居在世界和全国各地都有建树。
荣启祥宅
位于荣巷西浜107号,堂名『宝庆堂』,三开间两造,20世纪30年代建造,前平后楼,建造考究,尤其是马头墙和吉祥物装饰,非常有特色。大墙门内外保存完好,题有“福履绥之”四字。进门是三开间天井。东首有老井一口,第一造为厅有落地窗、方砖地,且有直屏门隔断,后造楼房,下为落地窗,上为木制短窗,保存完好。
荣巷西浜码头旧址
荣巷西浜码头旧址地处无锡西郊,北有惠山,南频梁溪河,北高南低,偏布涧溪,无陆路可通城内。全靠清溪河通梁溪河船运以通内外。
清溪河有东浜、中浜、西浜三大码头,系荣氏于明清初落籍长清里(现荣巷)后所建。荣氏族人拓荒挖池,以渔、桑、农、航运为主要生计,由沙船而信船、班船而后轮船,航运通苏州、上海、浙江,继之北上天津,南至缅甸、新加坡,当时码头热闹非凡,故荣氏视梁溪河为生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