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红原:昔日伐木区今成天然“氧吧”

四川学习平台2019-09-24
订阅
作者:陈俊松

每每驾车去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刷经寺镇,放眼望去,美丽的原始森林随风起伏,松涛阵阵,风光旖旎,令人神往。每到秋日,绚丽多彩的红叶更像是大自然赋予生命的奇迹。

谁曾想到,这个如今被称为天然植物园和森林氧吧的刷经寺镇,在七八十年代却充斥着“顺山倒”的号子声、油锯的轰鸣声。老一辈们都清楚地记得,林业虽然不是红原的基础产业,但在当时红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却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

有人曾形象比喻曾经伐木的盛况:“汽笛一响,黄金万两”。当年,红原县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都来自林业。数据显示,1979年至1998年十年间,红原县林业局原木产量约2000万立方米,每年可供燃料6000吨,实现经济利润过亿元,其中上缴利税上千万元。

生态美,百姓富,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老人们记忆中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堆积如山的木材,都随着国家禁止天然林砍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1998年,红原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正式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划定了天保工程森林管护面积224万余亩。

作为川西北牧区核心区的红原,不仅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同时作为“中华水塔”“江河之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原县也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水源涵养地,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和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对红原来讲,保护和建设好川西北这片生态环境屏障,意义重大。

近年来,针对森林资源的管护,红原县设置了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生态护林员212个,并组建了1支由农牧民群众和辖区民兵共82人的半专业扑火队伍,在全县形成了全民参与天然林资源有效管护的良好格局。

一个个树坑挖下去,一株株草木长出来,一片片树木成林海,一座座山地变绿浪……“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生态。”这不仅是红原农牧民群众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成为了记在心里的一句话。

如果说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是生态林业建设的一剂“良药”,那么保险的市场化手段便是降低天然林森林资源自然风险的有效举措。目前,红原县针对火灾、地灾等自然灾害,为224万亩森林购买了森林保险147万余元,其中,林农户自缴15.30万元。

“天然林资源保护与保险理赔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构建科学完备、运转高效的森林保险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提高了森林资源保障水平。”刷经寺片区林业工作站站长唐强林介绍道。

二十多年来,红原县累计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任务21.6万亩,林业用地面积增长了150万亩,森林蓄积增长了近100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天保工程成效显著。

绿色资源的持续恢复,让好山、好水、好空气成为红原新名片的同时,也成为了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现在植被好了,野生菌类、中草药、野菜这些野生的林下作物,上山就能采摘到,一年能增加1万多元的收入。”家住刷经寺镇加当村的村民张琪亲身感受着生态林业建设所带来的实惠。

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的还有游客的青睐,据介绍,现在每年来刷经寺镇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体验高原森林自然生态风光的游客与日俱增,今年仅中秋小长假,刷经寺镇便接待游客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万余元。

如今的刷经寺镇,拥有刷经寺森林公园、砬仙沟牧家乐、雅克夏红军烈士墓、新康猫寺等景观景点。境内梭磨河由东南向西贯穿全境,两旁分布着云杉、冷杉、柏树、桦木等高寒针叶林树种,还有珍稀树种--紫果云杉。连绵数里的自然森林中生活着獐、鹿、熊、野猪、猕猴等野生动物,堪称一座天然的“自然博物馆”和天然的森林“氧吧”。

“以前红原林业局木材除供县内生产建设和生活需前外,大都销售到外地,每天运走的木材几十车,一座座林山瞬间就变成光秃秃的,心里难免也有些愧疚。现在好了,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空气也好了。”看到现在的刷经寺镇,红原县林业局退休老职工吴文祥充满了感慨。

保住了青山绿水,就保住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如今的红原,正成为认真贯彻落实“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

作者单位:中共红原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朱晓智 蒋华
四川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