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创业园:一颗颗海归“金种子”落地生根

北京学习平台2019-12-06
订阅
作者:余婧雯

园区供图

顺应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热潮,1997年,北京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成立(以下简称:海淀创业园)。这是北京乃至全国首个专门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政策、资金和办公场所全方位服务的留学人员创业园。截至2018年底,海淀创业园已经累计孵化企业1782家,引进留学人员创业者1359人。从当初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靠单打独斗寸步难行,到一颗颗“金种子”在海淀创业园落地生根,促成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大潮风起云涌。海淀创业园承载了中关村创新创业的一段独特历史,写下了中关村创业大军海归团队的壮丽篇章。

创业园标准厂房 园区供图

海归创业无后顾之忧

自新中国成立伊始,出国留学就成为中国快速培养高端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留学潮”中涌现了大量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目的的留学生,这一时期也被视为“精英留学”时期。恰逢其时,于1993年形成的“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方针激发了一批留学人才回国工作、为国服务。

渴望报效祖国,却缺乏明确的政策引导,让留学人才归国创业之路步履蹒跚。1997年10月,报纸上的一条消息:北京市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与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共同创办了北京首家专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海淀创业园的开园无疑是为留学人才开启了一辆归国创业的“直通车”。

当时,这条消息恰巧被心怀坚定信念回国创业,却屡屡受阻的韩庚辰看到。“20世纪90年代,归国人员要办科技企业,需要有科研人员资格证明。但由于出国多年,档案都不知道哪里去了,办理证明更是难上加难。”韩庚辰遇到的情况在当时并非个例,海淀留创园的挂牌成立,不仅让创业者能够聚集在一起,也成为一个可以集中反映问题的渠道。

1997年,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很快,韩庚辰的“种子事业”开始在祖国大地上播撒。2005年11月9日,奥瑞金在美国纳斯达克正式挂牌,成为当时中关村13家纳市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种子企业。

随着归国留学人员企业的增加,为了满足更多留学人员的创业需求,1999年12月,海淀创业园进驻中关村创业大厦,新增孵化场地2.2万平方米,并配备标准孵化单元、综合布线系统、集团用户电话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了创业孵化环境。两年后,留学人员发展园在中关村发展大厦开园,再次新增孵化面积1.7万平方米。

2003年9月8日,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开园。这艘承载着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创业与发展梦想的巨轮开始了它的使命。投资1.8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1万平方米,中关村生物医药园通过生物医药专业咨询网络、仪器设备资源网络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的搭建,可满足100余家生物、医药领域的中小企业在企业创办、研发中试、新药注册、风险投资、市场推广等方面的需求,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设施功能齐全、设计布局合理、孵化服务专业的生物医药孵化器,为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的茁壮成长提供了重要保障。

经过多年的建设,海淀创业园已拥有三大孵化基地,构建完成“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六方面服务”的完整孵化服务体系,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截至2004年底,创业园累计入园企业414家,在园企业总数214家,总注册资本金达7.25亿元。

开创“零成本”创业服务

“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作为‘服务者’,想要保持生命力,需要不断创新自身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以寻求更大的突破。”海淀创业园主任赵新良说。海淀创业园探索出一条“从0到1”的立体化企业培育体系,为入孵项目提供从创业苗圃到孵化器再到加速器的全链条式孵化服务。

2013年9月底,“金种子创业谷”孵化器品牌正式启动建设,随后进行升级改造,免费工位数超过300个,孵化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与此同时,“金种子创业谷”孵化器的服务随着环境的变化逐渐丰满,从最初以大幅降低创业者在时间、资金等方面的创业成本,又可通过优选好项目、好企业入驻孵化器,提升孵化器的企业质量,逐步实现创业者和孵化器毕业率的“双提高”为目标,到孵化器管理运营团队逐步细化服务项目,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学堂”“创业咨询”“创业投资问道”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切实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问题,避免企业走弯路、走错路,为企业与投资机构之间搭建便利。

2014年,王敏来到“金种子创业谷”孵化器,一张桌子、一项技术、一笔钱、三个人,就是当时北京绿能嘉业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时的全部。“当时一心想着尖端材料就应该朝着尖端领域应用方向进行研发,700万的启动资金扔进去,连个声响都没听见就被迫终止了。”绿能嘉业总裁王敏说。创业从来不是纸上谈兵,正在绿能嘉业团队举步维艰的时候,孵化器管理运营团队“找上门”,一口气完成了新产品新技术认证,多项专利申报工作,取得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帮助绿能嘉业顺利度过难关。

“初创团队会面对各种问题,但由于产品未成形,且缺乏自我运作能力,‘供血’问题首当其冲。”赵新良说。通过各种扶持基金、为创业者与投资人促“姻缘”,成为当时海淀留创园为创业者找资金的两种主要方式。

海淀创业园想要发展壮大,服务更多企业,显然无本之木很难持久扩张。“那时候我们认为可以尝试一种‘高端共赢’的新模式,科学地增加园区‘造血资本’。”赵新良解释道,“我们现在能够吸引到最优秀的项目,并且可以提供最好的创业服务、环境,如果企业成长理想的话,我们也可以通过投资企业来实现与其同步快速成长,达到‘共赢’。”

在“金种子创业谷”孵化器的牵头下,12家投资机构联合设立“种子投资基金”。采用“金种子创业谷”孵化器代持法律模式,一期定向募集资金500万元,主要投资于入孵的早期创业项目,仅占被投项目1%的股比。随后,该项目带动跟投种子资金3000万元,天使基金规模达50亿元。为了能够更专业、规范、全面地对园内创业项目提供融资服务,2016年10月,北京金色种子科技中心(有限合伙)成立,持续扩大种子基金的规模,继续对园内优秀创业项目进行股权投资。

在国家体制范围和法律法规政策下,海淀创业园创新的“孵化+创投”模式,为金融化发展之路插上翅膀。目前,海淀创业园已经形成了“零成本创业+全链条孵化”与“聚集服务资源+完善生态系统”的特色服务体系。

园区供图

品牌效应辐射全球化

赵新良说:“海淀创业园空间有限,可服务企业的数量有限,我们希望通过合作来进行突破。”2015年,海淀创业园积极响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及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要求,逐步将“金种子创业谷”的孵化模式和服务复制到周边地区,目前已完成了石家庄、秦皇岛、成都、长沙等分园和产业基地的建设工作,逐步打破范围限制,将品牌辐射扩展至全国。

“走出去、引进来”,海淀创业园放眼全球,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2017年4月,中关村欧洲科技创业园在中关村创业大厦揭牌,为吸引和引进欧洲的优质项目落地中国提供了重要渠道。自2018年以来,海淀创业园开始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国际化建设,通过成立专职服务团队、设立海外代表处、制定《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支持办法》,举办国际项目线上线下路演、组织国际人才考察对接,承办“AI+大健康国际研讨会”等主题活动,以及开展国际交流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多维度厚植国际化创新创业沃土。

2019年初,海淀创业园为外国优秀项目专门打造的“洋创社区”正式启用。走进“洋创社区”优时科技CEO林锫森正在对其产品——优时无人配送车进行调试。回想当时,让林锫森觉得原来创业也可以如此“省心”。“一来到北京,我就带着自主研发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参加了海淀创业园组织的路演活动,脱颖而出后,拎包入驻,很快优时科技成立,事情顺利得让人不敢相信。”更让林锫森开心的是,在海淀创业园的“牵线”下,2018年初成立的优时科技,同年便完成了数百万人民币的种子轮融资和千万级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让技术在资本的助力下迅速转化为成果。目前,优时科技已累积无人配送车订单量超300台。

海淀创业园国际化的脚步还在继续,在刚刚闭幕的2019年中关村论坛期间,备受瞩目的中关村科学城国际人才港、中关村科学城海外院士创新中心,双双落户海淀创业园。同时,5家中外院士创新中心落地。让海淀创业园的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向着成为国际化高端人才聚集地迈进。

今天,在中关村创业大厦一层,记载着海淀创业园二十二年的发展史、获得荣誉、孵化成绩。仅2018年,在园企业共申请知识产权509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10项,获得授权326项;150家企业已获得支持资金,58家企业获得股权投资29.91亿元。目前,海淀创业园已与600余家投资机构和中心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让企业足不出楼找到融资变成了现实。在一串串数字,一张张旧照片,一张张荣誉背后,记录了海淀创业园与创业者携手共度的每场狂风巨浪,也见证了无数个为梦想彻夜未眠的夜晚。

如今,海淀创业园这辆列车满载荣誉,在京津冀一体化、国际化的引领下,开始将品牌向外拓展辐射,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排头兵。四季更迭,时代变迁,不变的是海淀创业园这辆永不停歇的“创新号”,终将满载着梦想,抵达更加温暖的“春天”。

来源:海淀区通讯站
责任编辑:么咏仪 白延龙
北京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