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们认为,研究中国古城墙,兴城城墙必不可少。
据说,为了使城墙坚固,具有强大的支撑力,避免内心的夯土松动,城墙在建筑之初就用不规则城石砌筑内壁,然后将壁面凿平,所以称为“毛石墙”;由于石料大多是就地取材,远望去颜色近似虎皮,所以又被称为“虎皮毛石墙”。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秘书长张恺新手绘关宁锦防线图。 葫芦岛市历史学会理事张志平介绍红夷大炮。
绕兴城古城的城墙行走一周,就是3274米,城墙上的“袁”字旗,在风中猎猎飘扬,耳边仿佛回响起战马的蹄声……人们常说的宁远城就在兴城古城的位置,当时叫宁远卫城。宁远城位于山海关外200里,居辽西走廊中部。它三面环山,东临大海,扼守着辽西走廊的咽喉之地。
咽喉要地
采访当天,葫芦岛市历史学会理事、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张志平向记者着重介绍了兴城古城的历史概况:兴城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为宁远卫城,清代重修,改称宁远州城。兴城古城与西安古城,荆州古城和山西平遥古城同被列为我国迄今保存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
人们常说的宁远城就在兴城古城的位置,当时叫宁远卫城。宁远城位于山海关外200里,居辽西走廊中部。它三面环山,东临大海,扼守辽西走廊咽喉之地。最早发现其军事价值的是明朝将领袁崇焕。从地形来讲,宁远城背山面海,居山海要冲,扼边关锁钥。城外山海之间有一条通道,向北可以通到沈阳,向南可以到达山海关。首山位于宁远城东面,与窟窿山相对,两山之间仅有百米宽的通道。除此之外,宁远城外的海中还有一座觉华岛,此岛可以作为屯军和储藏粮草的基地。
宁远大捷
宁远城重修工程刚刚完工,就迎来了第一场决定关外归属的大战。1626年正月十四,努尔哈赤兵发辽西,号称30万。袁崇焕估计敌军数量在13万左右(袁崇焕当时负责宁前道,大致包括:锦州、宁远、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一带)。
不管来了多少,当时的辽东经略高第直接下令放弃山海关外所有土地,全军退回关内。正在宁远筑城的袁崇焕说:“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结果高第一声令下,袁崇焕负责的宁前道各地守军全跑了,只剩下袁崇焕还待的宁远城。已经是孤城的宁远城只有军民不足两万人,独对努尔哈赤大军。
面对后金强大攻势,袁崇焕驻守孤城宁远。但在其领导下,全城军民决心和后金决一死战。袁崇焕采纳诸将的建议,制定了“孤守、死守、固守”的守城策略。袁崇焕本人则“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在他的激励下,全城军民都决心死守,袁崇焕则坐镇于城中鼓楼,统率全局,督军固守。
在宁远城楼上,袁崇焕早就布置好红夷大炮。在整个宁远城楼上,一共布置了11门红夷大炮。除此之外,袁崇焕还吸取了以前战斗中的教训,严防奸细,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的“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袁崇焕在紧张而有序地保卫宁远,努尔哈赤的铁骑则在一刻不停地奔向宁远城,大战一触即发。自信攻占宁远会势如破竹的努尔哈赤万万没有想到,后金军队在严寒中攻城多日,直到城楼下堆满了后金士兵的尸体,却依然没有攻破这座袁崇焕负责镇守的小小城池。不仅如此,努尔哈赤还在攻城的过程中身负重伤,不得不放弃了进攻。袁崇焕在这场宁远大捷中名声大噪。宁远之战是明朝从抚顺失陷以来和后金交战的第一个大胜仗,袁崇焕和宁远城也因此永远联系在一起。
在与后金的军事对抗中,宁远城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它的作用在早期并没有引起重视,这是因为明朝的军事家们都把广宁当作是明朝辽西的军事重点。明朝后期,在后金咄咄逼人的军事进攻下,明朝失去了许多重要的军事要塞,当广宁失守后,山海关成为明朝阻挡后金大军的一道重要关卡,宁远城的战略地位也由此显现出来。在孙承宗的重视下,袁崇焕开始采取各项措施来构建宁远至山海关的军事防线。
建筑瑰宝
为何城墙历经58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巍然屹立?记者专门采访到当地文史学者、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秘书长张恺新,“城墙的完整性和独特性使之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兴城城墙是当今中华大地上为数不多的明清古城墙建筑,是明代军事防御型城市的标本,也是中国现存唯一的正方形城墙,受到联合国及欧盟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和为数众多的中外游客的青睐和关注。
明代是中国城墙结构高度成熟的时期,城墙上的相关功能设施,如城楼、瓮城、箭楼、马面、角楼、敌楼、闸楼等均已定型,成为城墙的固定构造内容。现在从城外看古城,城墙皆外包青砖,兴城古城墙基砌青色条石,外砌大块青砖,内垒巨型块石,中间夹夯黄土。城墙顶端外沿筑有垛口,守城官兵可以以此护身、瞭望、射箭;内沿筑有女儿墙,高度低于垛口,起着加固城墙的作用。用于人员行走的砖面称为“海墁”,“海墁”系青砖铺就,中凸外低,便于排水和减轻城墙夯土的承重压力。
文化魅力
在中国保存完好的古城中,兴城古城有其自身的特色,“中国明清时期军事防御型城市的样本”即是其一,这是兴城古城区别于平遥古城的晋商文化、西安古城的古都文化、荆州古城的三国文化、临海古城的抗倭文化的特色之所在,今后在兴城古城知名度打造方面也将凸显其历史上发挥出的军事防御型卫城功能,展现其作为古代卫城的军事防御文化魅力。
兴城古城的旅游宣传语“一座宁远古城,半部明清战史”是基于对兴城古城在明清战争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而提炼出的古城历史内涵精炼概括和定位。兴城古城的历史亮点在明清战事,但目前古城景区对这方面的宣传推介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张恺新正在撰写《努尔哈赤兵败袁崇焕》一书,他希望通过历史普及读物的形式,向读者展现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经典战例“宁远大战”的来龙去脉,让更多人了解兴城古城承载的“宁远大战”历史信息。兴城古城土生土长的明清祖氏家族,先后走出了以祖承训、祖大寿为代表的100余名文官和武将,留下了祖氏石坊、祖大寿故居旧址等历史遗存,目前对这个家族的历史研究和宣传推介比较有限,如挖掘祖氏家族的家风家训文化、名人文化亮点、传说故事等,更好地展现祖氏家族等兴城古城名门望族的历史文化内涵。此外,明末宁远城在宁远大战之后还发挥过“大明王朝在山海关外最后的城市”等作用,对这方面的宣传推介还比较薄弱,未来还将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等角度进行人文内涵挖掘和旅游宣传推介。
兴城古城航拍照片
关宁锦防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战略防线之一
关宁锦防线又称关锦防线,是明朝末年为抵御后金政权所修筑的自山海关经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至锦州的一条防线。关宁锦防线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其间筑有多个堡台作为联防据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战略防线之一。
兴城历史学者张恺新对关宁锦防线构建情况颇有研究。他介绍说,构建关宁锦防线的设想,起初形成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当时的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督师蓟辽后,在山海关调整指挥系统,命监军袁崇焕修营房,总兵官李秉诚练火器,司务孙元化筑炮台。天启三年(1623年),孙承宗没有采纳辽东巡抚阎鸣泰提出的“主守关内”的意见,坚持守关外,奏报称“若失辽左,必不能守榆关;失觉华、宁远,必不能守辽左”,孙承宗的战略意图是:山海关外以宁远为重点,将沿线原有各城都恢复起来,派驻军队,层层设防,将山海关至宁远的二百里之间收为内镇,建成关宁防线。后来,在孙承宗的努力下,又将防线扩展二百里,自宁远经连山、塔山、松山、杏山、锦州,抵达大凌河城。
在关宁锦防线的防务设想中,宁远城的战略价值凸显。担任兵备佥事的袁崇焕坚决支持孙承宗的意图,他提出:“若保关内,必守关外;若保关外,必守宁远。”袁崇焕力排众议,在孙承宗的支持下,主持重修了宁远城,“定制城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顶部二丈四尺”,于天启四年(1624年)完工,成为关外一军事重镇。天启五年(1625年)夏,孙承宗与袁崇焕计议,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修缮城郭居住,这样,宁远成为“内地”,至此正式构筑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关宁锦防线。三年多的时间里,关宁锦防线由设想变为现实,明朝关外防务得到加强。
明与后金战争中,在关宁锦防线上,先后发生了柳河之战、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大凌河之战、松锦之战等十余次激烈战事,后金军多次试图突破关宁锦防线,但一直未能奏效。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众兵攻打关宁锦防线的中心点宁远城,遭遇袁崇焕率领全城军民誓死抵抗,不得不兵败撤军。次年五月,皇太极为报父仇,再次率军进攻关宁锦防线上的重镇锦州和宁远,再次兵败撤退。后金军由于无法突破关宁锦防线,皇太极不得不于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绕道蒙古草原,长途奔袭北京,致袁崇焕下狱身死。但由于祖大寿等将领加强对关宁锦防线的防卫,祖大寿本人亲自镇守锦州,关宁锦防线仍然坚守在明军手中。松锦大战后,关宁锦防线的山海关至宁远段“关宁防线”又被明军坚守了二年,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明朝灭亡前夕辽东总兵吴三桂撤离宁远。
关宁锦防线存在的长达21年时间里,发挥出重要的防务作用,也沉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雄师“关宁铁骑”就是在这条防线上造就的,孙承宗、袁崇焕、祖大寿、洪承畴、吴三桂、曹变蛟等一大批军事将领在这条防线上领兵御敌。关宁锦防线周边还曾经广泛屯田,“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孙承宗、袁崇焕等军事将领和路经此地的文官还留下很多诗篇文章。至今,昔日的关宁锦防线文物遗存犹在,兴城古城、祖氏石坊、前所古城、三台子烽火台等许多历史遗迹见证着这道坚固军事防线的历史沧桑。
兴城古城
解读
小城里有大历史
兴城,一座海滨小城。走在四方街上,仍能感受到这里蕴含着一段波涛汹涌的大历史。
当地历史学者张恺新自豪地介绍说,这里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来旅游,这些来到兴城的人,大都是冲着它的另一个名字——宁远古城来的。古城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城池,城墙四面各有城门一座,并建有箭楼,城墙四角高筑炮台。城中央有钟鼓楼,东西南北贯穿四条大街,是一座典型的防卫型古城。虽经岁月考验,但城楼和城墙保留得比较完好。
宁远古城中所有有价值的历史遗迹都和袁崇焕有关。在古城的城楼上,还插有写着“袁”字的战旗,城楼上架设着11门红夷大炮,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所率领的大军,就在红夷大炮的攻击下吃尽了苦头。
15年前,记者曾跟家人一起来过兴城,再次来访依旧感觉到很亲切。10月16日,记者一行途经兴城火车站前,第一眼就能看到矗立在火车站广场上的石雕塑像。“这是谁啊?”几名游客心中疑惑,看着这位身穿铠甲、腰挂宝剑、目光炯炯的将军喃喃自语。在获知是英雄袁崇焕后,游客便露出肃然起敬的表情,开始仔细打量。出租车司机每天都穿梭在这座海滨古城,当被记者问到兴城有什么好去处时,第一个答案便是宁远古城。虽然,他们对于袁崇焕了解不多,但对其也能略作评价:“袁崇焕是著名的将领嘛,以少胜多的宁远大捷就在这打的。”(记者 陈琳琳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