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传爱 通州青年用特殊方式“延续生命”

北京学习平台2019-05-07
订阅
作者:张程伟

五月春光中,绚烂的繁花对于健康的少年儿童们是身边的风景,是偶尔驻足触摸的春天;身上沉沉的书包是每天求学路上的重负,也是未来美好生活的起点。这些经常被健康孩子忽略的日常生活,却是深埋在病童们心底深处遥不可及的希望。

“2019年彩虹计划已经启动!血液病患儿六一心愿收集工作开始……”近日,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法制支队女警官许哲在朋友圈晒出了一条“催泪”微信——九宫格图片中,身穿绿背心的志愿者与不同年龄的小朋友都戴着厚厚的口罩,一个个来自白血病小朋友的心愿被志愿者们详细记录。一位6岁的白血病患儿在心愿卡上写到“我想要两朵花,送给爸爸妈妈”,另一位14岁白血病少年写下了“我特别想和别的孩子一样上学,我想要一个背包”……这一份份沉甸甸的希望是许哲默默背负9年的坚持。这份坚持让许哲不但每年献血、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做志愿者,更是进行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

偶然了解造血干细胞 加入捐献志愿者队伍

许哲

与这些病童第一次接触是从2010年开始。一次路过西单,在献血车附近,许多志愿者在向过往路人宣传造血干细胞知识。通过与志愿者聊天,几乎每年都会献血的许哲第一次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的作用。了解到许多白血病患者可以通过移植造血干细胞得到治愈,但国内许多人对造血干细胞存在误解,导致部分本有治愈希望的患者不能得到救治。热心的许哲当即决定填表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希望能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

“自己贡献出一些可以再生的东西,却能救别人一命,帮助别人逃离死亡,这事必须干!”从那时开始,许哲加入了北京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QQ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开始用业余时间投入志愿者活动。

乐观白血病女孩苦等无果 搏命尝试却难逃排异反应

9年的时间,许哲在工作之外,看到了无数的猝不及防、生死离别。

“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每天都在我们的群里传递。”离别的消息令人沮丧,希望的降临也让人惊喜,许哲觉得这9年的志愿活动让她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参加志愿活动两年后,2012年,她做志愿服务时认识了一位二十出头的白血病女孩。女孩乐观向上,一直坚持与病魔作斗争,经历各种痛苦治疗后依然坚强地等待可以成功配型的造血干细胞。许哲也与志愿者们一起,通过微信、QQ等各种网络手段为女孩进行众筹,希望可以帮助她渡过难关。许哲特意买了一本《滚蛋吧!肿瘤君》的书送给女孩,鼓励她战胜病魔。“我记得她戴着口罩,却笑得眼睛眯起,她跟我说:我一定看完,努力加油。”

志愿者们都进行了配型,也查询了造血干细胞库里的所有资料,可在总数不多的情况下,女孩没有找到合适的配型。最后只能由配型率不高的女孩妈妈捐献造血干细胞,进行一次“搏命”尝试。结果,年轻的女孩没有熬过排异反应,走了。“在群里看到这个消息,我们所有人都哭了。

追悼会那天,我们有时间的志愿者都去了现场。”女孩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声与遗像上凝固的笑容永远留在了许哲的记忆里。

小伙子怕拖累父母欲弃医 获鼓励重生成为优秀干警

离别让人伤痛,希望的来临让人惊喜。

在许哲接触过的患者中,有一位同行,让她印象深刻。小伙子来自山西,也是一名公安干警,20多岁的年纪被查出身患白血病。在北京治疗期间,小伙子突然决定放弃治疗回老家。这一决定让志愿者们很惊诧,身为同行的许哲很快猜出了原因,二话不说在下班后和另一名志愿者直奔城区医院,在病床前做起了开导工作。

“你不治了无非是怕治不好人没了,钱也没了,留下父母没人照顾。”许哲一针见血地戳破小伙子心事。20多岁的大小伙子哭得稀里哗啦,许哲和另一名志愿者也陪着他哭。

通过一番劝慰,小伙子说出心事。身为家中独子,他得知治疗费用要几十万,家里不仅要找亲友凑钱,后续可能还要卖房子。他担心病治不好,人留不住,最后钱也没了,留下年迈父母晚景凄凉。“我就是想,自己哪怕不能尽孝,也不能成为父母的拖累,我得为他们考虑。”流着眼泪的小伙子呜咽中说出自己的想法。

“你放心,只要你配合治疗,钱的事,我们志愿者会帮你想办法,你们单位也不会不管你……”许哲和另一名志愿者反复开导小伙子,他活着对于父母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只要坚持,希望会来的,他们会陪他一起坚持。

非常幸运的是,小伙子最后找到了合适的配型,熬过了排异反应,康复出院,重新走上公安干警的工作岗位。前段时间,小伙子更是用微信向许哲通报了一个好消息,因为表现突出,他被评为当地的先进工作者、优秀公安干警。

“生命的喜悦与惊喜,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它的可贵。”许哲说。

护送成功配型造血干细胞 志愿者感受家属莫大喜悦

于文静

对于患者来说,生的希望是他们与病魔斗争的方向;身为患者家属,在家人与病魔痛苦斗争中,每一天都在希望获得帮助的渴望中煎熬。

“我作为志愿者曾经护送过一次成功配型的造血干细胞去上海。”当许哲提着特殊运输箱踏上旅程时,那种带着生命希望的喜悦无法言喻,“那是嘴角忍不住上翘的高兴”。

看到志愿者的车到达上海医院,在门口焦急等待的年轻父亲迎上前,首先把一个大口袋塞在了许哲怀里,连声说:“谢谢,谢谢。”

这一意想不到的情况让许哲有些意外,看清了袋子里的东西后,她觉得一股暖流爬上了眼角:“袋子里都是各种上海产的零食,装得满满的。那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父亲,对于2岁女儿终于迎来生的希望,无法宣泄的喜悦。”

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带动更多人加入大爱行列

文琦

2017年,在志愿者微信群里,一位同样从事政法工作的同行大哥晒出了一个特殊证书,向大家宣布,他成为北京市第106例器官捐献者。

群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许多人都表示,自己也要加入这一行列,让更多面对疾病折磨的人得到帮助。

许哲是个行动派,第二天就进行了申请。办理了一系列手续,她如愿拿到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卡。对于这一决定,许哲说:“我的本职工作和志愿服务决定我比常人见到过更多的意外。”职业的磨练让她理解,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人们的无助。同时,也深刻地理解,面对意外,身上深蓝色制服带给他们的希望。

为了不负这份希望,许哲除了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同时,在所担负的分局全警大练兵培训工作中也投入全部热情,希望帮助更多年轻民警尽快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副中心警察,更好地守护市民的安全。

“工作、志愿活动中接触意外多了,当你知道,你可以成为别人的希望,可以帮助别人,甚至改变别人的命运,挽救他们的生命、家庭,我的念头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决定。”这些体会让许哲觉得自己捐献人体器官的决定很平常。

器官捐献这一决定,她和70多岁的父母商量过。没想到父母不但没有反对,曾经从医的母亲还表达了自己想捐献角膜的愿望。更大的惊喜是,当许哲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证书时,许多看到的同事也找到她咨询,也都志愿加入了捐献行列。

彭永成

今年刚满40的彭永成是许哲的同事,他得知此事后主动前来询问。

彭永成9岁失去双亲,是姐姐带大了他。在姐弟相依为命的过程中,村里的帮助、社会的帮助伴随着他成长的每一步。现在他成为一名公安干警,一名党员,他一直希望能有一个方式回馈社会,回报曾经受到的关怀与帮助。

得知许哲志愿捐献人体器官这一行为后,彭永成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传递爱的方式,“我也想给孩子树立个榜样,让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能从小有一颗为社会奉献的爱心。”

“我回家和爱人商量时,没想到她也给我带来了惊喜。”彭永成下决心做这件事时,决定不告诉抚养他长大的姐姐,怕姐姐接受不了,但作为枕边人的妻子,他一定要想办法说服对方同意这一决定。以为会碰到阻碍,提前想好说服妻子台词的彭永成没想到,一听他这个想法,妻子不但没有阻拦,还非常支持地表示,自己也要一起签协议,也要加入器官捐献者行列,帮助更多重病患者摆脱病魔。

“我真是太惊喜了。”彭永成与妻子一起填写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卡。

曹博

如今,越来越多的副中心警察志愿加入器官捐献行列:甲状腺癌手术后立即返回工作岗位并积极投入运河金盾志愿服务队送上志愿服务的普通民警曹博,被评为北京市公安局“十佳女警”的社区民警文琦,全国三八红旗手于文静等,他们不仅为副中心的安全和谐尽心尽力,还将爱的“接力棒”源源不断地传递下去……

一志愿者捐角膜助6人重见光明

2015年9月,新华西街社区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生命永恒工作室,社工“全程代办”,专门帮助区内愿意参与遗体(器官)捐献的志愿者办理相关手续,并进行遗体(器官)捐献的宣传发动工作。

2018年4月,通州时讯就此事进行了报道。2019年5月5日,记者联系北苑街道新华西街社区得知,截至目前,通过生命永恒工作室,通州区已有5位居民捐献遗体成功,其中一名志愿者捐献的角膜使6名患者重见光明,另外33位居民填写遗体捐献申请书,办理完成捐献手续。

据了解,38位志愿者中,90%为70岁以上老人,最年轻者60多岁。相关人员介绍,器官捐献志愿者可以通过官网申报手续,遗体捐献者因为需要公证等原因,目前还需要到工作室现场办理手续。

作者单位:通州区融媒体中心
北京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