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金秋,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景电工程迎来了开工建设50周年庆典。硕果累累、瓜果飘香的景泰大地无言诉说着景泰人民兴水强县、沧海桑田的光辉历史。
景电工程经过50年的建设和运行,一条条输水渠道犹如大地的动脉,把生命之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景泰广袤的戈壁滩上,浇灌出景泰川一片希望的田野,让景泰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红水镇红砂岘村是景泰县北部紧靠沙漠的一个村子。现如今,走进美丽的红砂岘村,一条条整洁的水泥路互通城乡,村道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整齐明亮,绿化带中的树木枝繁叶茂,干净的文化广场,宽敞的居民瓦房,展现出一幅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美丽画卷,映照出景泰县经济社会5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50年前,位于黄河以北,腾格里沙漠以南的景泰县万顷荒漠戈壁,干旱少雨,荒旱连年,百姓一贫如洗。“水在山下流,人在川上愁”是当时景泰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需水、盼水、求水始终是地方政府和群众最迫切的心愿。兴泉、喜泉、赵家水、狼刨水、冯家水……在景泰,有“水”的村名和人名不胜枚举。没有一个地方对水的渴望像景泰如此迫切。
今年75岁的姜渊文老人是土生土长的景泰县红水镇红砂岘村人,当他说起数十年前景泰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时,仍记忆犹新。
景泰县红水镇红砂岘村村民 姜渊文:那个时候就是荒滩,刮风的话就是轻则就是看到一片黄,重则就 是沙子刮得人眼睛都睁不开,那时候荒凉得很。我们吃水是用驴驮,在那个山里有个水井,驮来一桶桶水,那个时候就把水用的贵气得很,人们就留下这么一个顺口溜,“淘了洋芋洗了脸,清下还要做一顿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景电工程以“高扬程、大流量、多梯级”闻名遐迩,并被称为“中华之最”的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它的建成运行彻底改变了景泰靠天吃饭、贫困落后的被动局面。这是一项泽被后世的伟大的事业,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担当。来自各条战线上的干部、工人、农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满怀一腔报国热血,奋战在施工前沿的深山沟里。老一辈景电人住地窝、啃干粮、喝凉水,承受常人无法想想的艰苦,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在施工过程中,顶风雪,冒酷暑,夜以继日,逢山劈路,遇河架桥,忍饥挨饿,人拉肩扛,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建成了举世瞩目的景电一期、二期工程。它把黄河水引上了700多米的高山,为干涸了千年的土地带来了生命之源,润泽了山川,使昔日荒凉的戈壁荒滩变成了绿树成荫、粮丰林茂、瓜果飘香的米粮川,让挣扎在贫困线上60多万景泰、古浪等县人民逐步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新生活。
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管理局工会副主席 李华:1969年开工建设以来,以李培福,贺建山,陈可言等老一辈景电人,以大无畏的精神将黄河水引上了千古荒原,使60多万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农民兄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为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的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牵来黄龙入旱塬,满目青翠出边关。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底,景电灌区灌溉面积已发展到120万亩,累计生产粮食96亿公斤,经济作物39亿公斤,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13亿元,是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4.9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百业兴旺、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百万亩灌区与十余万亩三北防护林带连成一片,成为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一道绿色屏障,牢牢守护着甘肃的北大门。
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管理局工会副主席 李华:作为新一代景电人,我们一定牢记景电精神,继承先辈传统,助推精准扶贫,多上水,上好水。
5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景电工程已成为灌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生命线”,是全省水利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被灌区人民誉为 “救命工程、翻身工程、致富工程、德政工程、生态工程”,为服务保障全县脱贫攻坚做出了重大贡献。景电工程孕育形成的“依靠科技、敢为人先、艰苦创业、造福于民”的景电精神,更成为新时代景泰人民为实现小康社会接续奋斗的源泉和动力。
(记者 达宣宇 高学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