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走进“临沭柳编”——古老技艺编织美好未来

山东学习平台2019-11-22
订阅
作者:张建 朱健华

“种植杞柳喜洋洋,一亩能抵三亩粮,学会柳编这一行,三到五年盖楼房!”这是一首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当地的谚语,它不仅反映了临沭人对柳编的喜爱,也诠释了“临沭柳编”这门古老技艺带给人们憧憬美好未来的信心。

编织柳编产品

走在临沭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记者发现编织柳编产品的人们随处可见,上至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下至三十来岁的青年人,很多人都用柳编编织打发空闲时间。八十五岁的王奶奶笑着对记者说:“编一个小筐子能挣几块钱,一天编十来个就是好几十块钱,一个月轻轻松松就能挣个千八百的,这零花钱儿不少了。”

临沭柳编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传承历史,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近几年,临沭县建成了全国唯一一座以柳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大小柳编精品几千件,使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惊叹不已。

柳编制品

古老技艺得到传承的同时,也促进了临沭的经济发展。如今的临沭县已被打造成了全国最大的柳编产业基地。当地人也把柳编工艺品搬上了网上商城,如果打开淘宝、京东等网站,就会发现99%的柳编产品均产自这里。临沭也涌现出了白旄西居、金柳村、东朱崔村和郭家山村等一批销售柳编为主的淘宝村,已发展成为鲁东南地区最大的淘宝村集群和国内柳编电商最大的产销基地。

提起“大胡子”杨进邦,在临沭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杨进邦从艺40余年来设计并创作了数以万计的柳编工艺精品,《龙腾盛世》、《孔雀开屏》、《地动仪》等诸多精品被收藏在柳编博物馆内。其代表作《柳编金龙鱼》,在2012年扬州第47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为“最佳作品奖”,是惟一的编织类国家级获奖作品。

省级非遗传承人杨进邦

杨进邦见到记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临沭柳编技艺博大精深”。为了满足记者的好奇心,杨进邦现场表演了“徒手劈柳”的绝活,只见几秒之内杨进邦只用三根手指就将一根柳条一劈为三,手指无任何刮伤的痕迹。

如今,已退休五年的杨进邦成立了“杨进邦工作室”,专心致力于临沭柳编的创作和推广工作。

在谈到临沭柳编的发展现状时,杨老感叹:一方面,真正掌握柳编核心技艺的匠人越来越老;另一方面,想踏踏实实学习柳编的年轻也人越来越少。为了让临沭柳编这门古老技艺发扬光大,杨老已经把收徒作为了一项“大事”来做。“千年技艺不能丢,手艺亟待来传授,保护非遗要靠实际行动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想学的、能吃苦的年轻人只要来学,我就愿教。”杨老对记者说。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临沭县通讯站
作者单位:临沂市临沭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朱健华 吕继萌 李润杰
山东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