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廷璈:智圆行方 大医精诚

浙江学习平台2019-12-27
订阅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这样一个名字几乎被历史淹没,但他始终以守护百姓健康为己任,在与疾病的对抗中冲在最前线,正是这位“健康的守护神”,用自己的奉献与付出,书写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动人故事。

他,就是浙江义乌钩虫病防治站原站长、全国文教卫生体育新闻系统劳动模范、钩虫病防治专家吴廷璈。

痛定思痛 赴杭拜师

清光绪三十年(1904),吴廷璈于浙江义乌县吴店村出生。他的祖辈世代务农,直至父辈家境稍为好转,使吴延璈在6岁时得以入蒙学。由于资质颖悟,聪慧过人,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为此,深得其先生、义乌名儒吴逵卿的赞赏,称“如能继续深造,将来必成大器”。只可惜受家庭条件限制,无力供其继续升学,小学毕业就不得不回家。

回农村11年,除了犁耙耕耖农活样样学会,就按农村风俗结婚生子,只可惜“出生一女,3岁夭折,再生一子,6岁幼殇”。从而“痛感农村医生缺乏,农民生活惨苦,卫生常识缺(阙)如,乃决计弃农习医。”(吴廷璈自传)

正当吴廷璈遭受丧子失女之痛,决心弃农学医之际,民国十八年( 1929),经由义乌基督教会陈玉辉、王毕甫介绍,吴廷璈只身赶往杭州湖墅新民社,拜翟培庆先生为师,学习西医。

翟培庆为浙江湖州人,毕业于浙江医学专科学校,医技精湛,道德学识文化素养高。在翟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吴廷璈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学习了医学理论知识,同时结合临床经验,带着问题学习理论,同时又拿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因而学习成效特别明显。

在民国二十年(1931)仲夏时节,吴廷璈告别恩师,回义乌开办诊所。临别前,翟培庆语重心长地谆谆嘱咐徒弟:“医理深奥,重在实践,可先半农半医,以积累经验,不断学习,充实提高。”不仅如此,他还特意去赶制了一个镜框,上面刻着“胆欲大而心欲细,智欲圆而行欲方”颇富哲理的十四个字送给吴廷璈。

对于师傅的谆谆教诲,吴廷璈一直牢记在心,尤其是14字赠言,一直视作做人的规范、行医的座右铭,日后始终将其挂在诊室的诊案上方。

敬佑生命 救死扶伤

据《义乌市志·医疗卫生篇》载:“民国20年,吴廷璈在义乌吴店开设椒峰医局,主治钩虫病”。

“义乌西医始于民国8年(1919),发展缓慢。”(《义乌市志》)由此可见,义乌西医的引进相对较迟,椒峰医局的设立,比义乌县公立卫生院整整早了10年。

义乌椒峰医局前身为乡村诊所。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群众诊治主要靠土郎中,设立了诊所,吴廷璈无疑成了全科医生,什么病都得治,为此,他自感压力很大,责任很重。在诊所的初创阶段,他边宣传卫生防病常识,边从治疗小伤小病入手,取得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更难能可贵的是,吴廷璈认为“医学始终是人学”。多年来,他不仅用自己高明的医术尽心尽力为病人解除身体上的病痛,而且还从精神、经济上帮助他们。诊所开办后,求医问药者不断,他总是竭力帮助,遇到穷苦人家看病,不但不收费,还倒贴钱。

虽然深受群众欢迎,但吴廷璈并未以此为满足,他深感一个诊所必须在特色门诊上赢得口碑,一个医生必须有自己专长才能独树一帜。他自己生的前二胎,均因患胆道蛔虫病胆囊穿孔而身亡,痛定思痛,他就首先从这一病理开始探究,通过查找多种资料,又经实践,从而发现胆道蛔虫病是因驱虫不当、发热、胃肠功能紊乱的原因,使寄生在小肠中下段的蛔虫受到刺激或寄生环境改变而向上窜动,经十二指肠钻入胆道而引起。这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多发生在青少年和儿童,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不注意饮食卫生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病,上腹部会阵发性剧烈绞痛,有的会痛得在地上翻滚,痛不欲生。经过多次反复试验,他独创用山道年治疗蛔虫病,病人服药后当天即可排出肉眼看得见的蛔虫,而且很快恢复健康,百姓无不称奇,小小山道年,真如灵丹妙药,不知解除了多少人的病痛。

除了蛔虫穿胆,在与广大农民病者的接触中,他深深感受到钩虫病对地方群众身体的危害,即从青年时代起,他便开始了对钩虫病防治的潜心研究,30多年来,吴廷璈心无旁骛地坚守在这一特殊的医学领域,义无反顾,攻坚克难。

侠胆仁医 仗剑济世

钩虫病,在义乌俗称“黄胖病”。吴廷璈之所以要专攻钩虫病,因为有着切肤之痛:“我的家乡流行着一种疾病,俗称‘黄胖病’。就是书本上所说的钩虫病,非常严重,轻则影响健康,重则危及生命。年轻时我在家种田,亲眼看见大批劳动力因得‘黄胖病’而不能劳动,我的外祖父就是因得‘黄胖病’而死的,我的邻居一家就有5人是患‘黄胖病’而死的。我自己也曾患过此病多年,每年到夏天就面黄乏力,头晕眼花,四肢痠软……(吴廷璈为全国文教卫生大会准备的材料)当时民间流传:“一年黄,二年胖,三年钱花光,四年拖去葬”的悲惨歌谣,就是佐证。

由于危害严重,涉及面广,“1951年4月成立义西联合诊所吴店分部,翌年,经金华专员公署批准,以义西联合诊所吴店分部为基础,在吴店成立全民所有制的义乌县人民政府钩虫病防治站,工作人员8人,承担全县钩虫病的门诊”(义乌市志·医疗卫生篇)。这为消灭钩虫病提供了组织保证。

组织建立后,1953年冬,首先在义乌义亭区王阡乡吴村试点,采取生理盐水涂洗法镜检,共查245人。发现虫卵阳性150人,阳性感染率61.22%……1957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举办的寄生虫病防治医师进修班到义乌实习,会同浙江卫生实验院和义乌县钩防站,对稠城镇部分农村进行普查,确定全县需治疗的钩虫病对象有18.6万余人。1958~1960年,在全县范围大规模查治,反复查治110万人次。1958年,突击治疗钩虫病患者约18万人。至1961年,平均感染率从1953年的60%下降到30%以下,基本控制钩虫病流行……1975年,又在吴店公社寺口蒋大队建立综合防治试点。1977年,感染率由19.2%下降到1.3%,达到消灭指标。

感染率的直线下降,看似几组简单数据,从中却不知耗费了吴廷璈多少精力,不知承担了多少风险。

实践证明,四氯乙烯是医界驱除钩虫最有效的药物,但翻阅了各种参考书,均说成人剂量是3毫升,剂量不能超过4毫升,可根据动物实验证明四氯乙烯毒性轻微,那么加大剂量能不能提高疗效呢?是迷信书本还是敢于突破?但人命关天,没有试验谁敢应用,于是,吴廷璈首先在自己身上试,吃了5毫升四氯乙烯,然后倒头就睡,结果这一晚睡得更踏实,只是第二天起床后感到头有点晕,不一会就正常了。

在自己身上的试验,极大增强了吴廷璈战胜钩虫病的信心。在义亭公社王阡村召开的义乌全县现场会上,动员29个患者,一晚顿服6毫升四氯乙烯驱钩虫实验,除一人有反应,其他均正常,接着又分别以8毫升、10毫升分两晚分服疗法试验,除个别略有反应,均平安无恙。当然,在这过程中,吴廷璈所承担的风险与压力是非常人所能承受的。好在有义乌县委大力支持,广大群众也给予密切配合,光是1958年6月,义乌全县突击5昼夜,治疗钩虫病患者就达18.2万余例。

在吴廷璈领衔下,经过钩防站全体同仁的努力,使义乌及周边地区长期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钩虫病感染率直线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已基本绝迹。

他的卓著贡献,得到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多次褒扬。1958年9月,光荣出席全国医学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以及陈毅、聂荣臻、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被卫生部授予“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卫生医药技术革命先锋”的荣誉称号;1960年6月又出席了全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系统的群英大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1978年,义乌钩防治疗使用两药小剂量合并治疗钩虫成功,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义乌商报记者 吴潮海)

来源:义乌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应悦 谢鸣
浙江学习平台
订阅